摘要
认识和认识论问题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是现代化成功的必要前提,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探索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在认识上也达到新境界,其深层逻辑是背后的认识论。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基本原则,同时也是直面当今世界重大变革,积极探索的思想结晶。它以问题导向为标识,在认识主体问题上,凸显中华文明主体性,主张在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中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现代化道路;在认识起点问题上,突出问题意识,以彻底的唯物主义直面现实;在认识路径问题上,主张敢闯敢试、创新进取;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为真理而斗争;在认识辩证发展规律问题上,坚持守正创新。面对以人工智能等为标志的新科学技术革命等复杂挑战,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论及其方法论。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 认识论 ; 方法论 ; 问题导向
编者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栏目入选首批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重点专栏建设名单。现代化是中国人的强国梦想。以新的思想和行动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时代提出的重大历史命题。历史和现实表明,理论的力量是最内在的根本性力量。“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栏目,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学术导向、价值取向,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关注具有学理价值与实践意义的“真问题”,强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轨迹、基本规律与一般经验的系统研究,明确目标定位、发展方略、操作指向与具体路径,不断推送具有学术意义、历史意义、文化意义、社会意义的作品,推进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和理论范式。
中国式现代化是正在全面推进的事业,是人类现代化的新路。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探索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在认识上达到新境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经验性总结和一般化论证层面,而要深入到本质揭示、规律把握的程度,上升到更加自觉、更加体系化学理化的高度,从根本认识上、在基本原则上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图景,更加坚定信心、更加凝心聚力、更加科学有效地推进这一伟大事业。
一、认识和认识论问题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现代化是社会结构的剧烈变迁,也是探索未知世界的认识活动,因而需要坚持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认识产生不同的方法论,而最高、最根本的方法论则是哲学认识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伟大的认识工具,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它为人们提供了“渡河”需要的“桥和船”即认识方法论。在探索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思想武器,认识世界历史发展、中华文明演进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形成和发展了相应的认识论。它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伟大探索的思想结晶,是历史逻辑顺理成章的延展,是实践逻辑自然而然的推进,是思想理论创新发展的成就。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论对于破解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一)认识、认识论与人类行动的基本逻辑
人的行动是在认识支配下进行的,正确的认识是达到行动目的的关键条件。人类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掌握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从而达成主观与客观相统一。人类文明史是一部认识史,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仅解决了其生存和繁衍过程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而且形成了思维认知等系统的科学理论成果。
作为反思的活动,哲学对人类基本认知本身予以反思、归纳和总结,从而形成了关于认识的结晶体——认识论。认识论旨在对认识何以可能、人如何获得正确的认识等根本问题予以哲学的考察,以此探寻人类认识世界、探寻真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从而为人类知识大厦奠定可靠的基础。在西方,柏拉图借助“洞穴隐喻”揭示了人的感性认识的局限;在东方,荀子看到了人“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的局限,进而提出通过“解蔽”来达到认识的洞明之路径。近代以来,地理大发现、资本主义的扩张等都提出了认识世界的迫切要求。面对时代要求和历史大势,西方哲学启动了持续几个世纪的认识论研究,从笛卡尔、洛克、休谟到康德、黑格尔等都围绕认识论展开了激烈讨论,为人类认识世界奠定了方法论基础。法国哲学家蒙田认为,人生的幸福不在于得到一切,而在于看透一切。关于认识论的重要价值,正如德国哲学家石里克所言:“我们无须给各门学科提供认识论基础也能进行这些学科的研究,但是除非我们提供了认识基础,否则就绝不会深刻地理解这些科学,这样一种理解正是哲学特有的需要,而认识论就是哲学。”①认识论既是人探索未知世界的思想结晶,也是指导人改造世界的思想指南。
(二)认识和认识论问题始终面对未知世界
如今,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有了深刻认识,但这个认识任务还没有完成,不论是对世界文明发展还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论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还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们依然面临诸多未知,存在许多认识的盲点盲区,需要我们坚定遵循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以探索真理。习近平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长期任务,还有许多东西需要我们深化认识。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使我们的认识、政策、举措更加符合客观规律,从而逐步进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自由王国’。”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面对未知世界进行的创新探索,需要遵循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从国内看,如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正进入全面推进阶段,破解深层次结构性矛盾需要坚持正确的认识论方法论。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划目标看,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新的矛盾与挑战就摆在我们面前,尤其在AI时代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有新的认知模式。推动创新转型、建设创新型国家,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上推动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中国优秀文化传承和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中培养锻造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一代新人。而现实具体生活中,个别人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不深入不客观不理性,对于中国文明自身发展的道路还认识不清。在新的历史阶段,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以新视野新境界重新认识自我和世界,探寻中华文明自立自强的创新发展道路。
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进入快速变化和动荡时期,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期,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充满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这对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严峻挑战。新一轮的以信息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为标志的科学技术革命风起云涌,颠覆性创新、“黑天鹅”事件不断出现,对于全球化时代的各国产生剧烈冲击。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处于剧烈震荡中,不确定性、风险性不断增强,这给人类文明的前景蒙上了阴影。如今全面开放的中国已深度融入全球化进程,面对复杂而多变的世界,让中国现代化巨轮平稳航行,需要准确认识世界大势、避免犯颠覆性错误。
毛泽东曾说:“社会主义建设,从我们全党来说,知识都非常不够。我们应当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积累经验,努力学习,在实践中间逐步地加深对它的认识,弄清楚它的规律。一定要下一番苦功,要切切实实地去调查它,研究它。”③ 即便在今天,前进道路上还有很多困难和挑战,我们拥有的知识还不够丰富,与快速变化发展的现实还存在很大差距。时代要求我们提高观察穿透力、看清事物本质和规律、揭示世界和中国发展的趋势。坚定推进事业发展的信心本质上也是一个认识问题,认识深化了、到位了,即真正看清当前困难的阶段性,看到“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更加坚定信念,更加坚定信心,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拓展和深化认识,方法是关键。认识和认识论问题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人类现代化新路
从世界现代化历史来看,中国走出自己的现代化之路具有必然性,这不仅是中国人民自己的选择,更体现了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高度一致的规律性耦合。不断拓展夯实这条因应时代发展大势的中国道路,进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于中华民族和世界各国都具有历史性意义。
现代化是以从“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文化价值观的社会历史变迁,具体表现为工业化、民主化、法制化、城市化等。在这一进程中常常发生重大的结构性变革,包括工业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技术革命等。狭义上所理解的“革命”即政治革命,以破坏旧制度为特征,这种破坏恰恰是建设新社会的前提条件,因此革命也常被视为现代化的一个环节。习惯上人们常常把革命跟现代化分开,从“立”的意义上理解“现代化”,从“破”的意义上定义“革命”,视革命为现代化的前奏和准备。具体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并在建立新中国的基础上展开大规模现代化建设,革命为现代化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社会基础,同时革命时期形成的思想、制度、文化都直接影响到现代化建设,因此将“立”与“破”二者统一起来作历史的考察具有内在的依据。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面对巨大的未知世界,这就需要认识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即“必然性”,从“必然王国”跨入“自由王国”。这既需要各种具体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即“知识的总和”,也需要具有概括统筹意义的哲学认识方法论,而后者更具有前瞻性、战略性、总体性,构成指导全部行动的认知模式的总集成。基于对资本主义的分析批判,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未来社会主义建设构想提出了原则性的理论和方法,至于在革命成功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特别是经济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现代化,还需要人们结合实际在实践中探索新知、创新理论。为此,就要遵循正确的认识方法论,认识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各国现代化特殊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和规律,在总结经验中不断升华出理性认识,形成科学认知模式和正确理论总结。
面对世界历史的深刻剧变,救亡图存、建设现代国家需要通过认识上的突破把握世界历史发展大势。从“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魏源开始,近代中国在西方现代性冲击下逐步走出天朝帝国的狭隘视野,在认识世界大势中走上现代化道路。然而,取得正确认识并非易事,相反不断失败的革命让孙中山感慨“知难行易”。世界历史呈现出中国人从未想象过的新面目,而现代世界的一大特征则是在资本主义驱动下的快速变迁,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描述的:“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④现代社会的发展剧烈冲击了传统社会关系和价值观念,颠覆和瓦解了旧秩序,这在给人带来解放的同时也让人面临新的困惑,世界各国不得不重新认识自我和世界,重新“看待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快速变革为特征的时代对人们的认识及其获得提出了严峻考验,而如何正确认识世界历史大势也成为破解时代问题走向现代化的首要问题。
中国的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的显著特征在于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这种新型人类文明也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内涵,塑造了其不同于其他国家现代化的本质规定性。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核心特征和本质规定。但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尤其是在经济落后、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全新的历史命题。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剖析并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但是并没有也不可能为后人指明具体的发展方案。马克思晚年深入探讨了东方社会问题,强调要从各国的社会历史文化条件出发去认识其特殊性,而他所提出的理论绝不能被当作教条去看待。苏联和中国分别在各自国家经济落后且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基础上展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其根本经验正是将马克思主义一般真理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既尊重历史一般规律,又充分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最终革命成功并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都是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与具体历史条件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但是,如何在新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是重大时代课题,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重大挫折,在探索过程中没有找到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制度和文化模式,这也说明人们对社会主义发展及其规律性的认识还很不够。邓小平认为,苏东剧变给我们党带来的最大危机感,应该是抓住历史机遇、兴利除弊、改革创新的紧迫感。只有多干实事、少说空话、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才能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活力,才能提高社会主义的吸引力,才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和渗透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也正如毛泽东深刻总结的那样:“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必须从实践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到逐步地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从而获得自由,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到达自由王国。”⑤
那么,中国是如何走出一条新的现代化道路的呢?回答此问题首先需要从认识层面入手,分析中国如何在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过程中实现认识和认识论的新飞跃。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发展
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是在正确认识世界历史大势、正确认识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进而不断从认识论高度进行反思和总结。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科学指引。” ⑥
从世界历史的视野看,近代以来“现代性”在西方兴起,在资本向世界扩张的驱动下将非西方世界卷入到全球化进程中,由此形成了世界范围的现代化浪潮。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老中国也遭遇剧烈冲击,在逐步认识世界大势基础上也走上现代化道路。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坚船利炮,戊戌变法试图学习西方现代政治模式,辛亥革命则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在面临抗日救亡的艰难时刻,毛泽东撰写了《矛盾论》《实践论》等哲学论著,这是由于革命事业遭遇重大挫折,党内面临尖锐的思想路线冲突,迫切需要总结经验教训。党内存在错误思想的原因是没有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本质和规律,没有解决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论问题,只有从认识论高度提出和分析问题,才能抓住革命队伍中存在的根本问题,找到正确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条件。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马克思主义这一认识工具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直面当时极其困难的历史条件,独立自主地展开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历经艰辛,充满挑战,取得历史性成就,探索出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当然这也是一个曲折而深刻的认识过程。毛泽东指出:“我们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末期和抗争初期写了《实践论》《矛盾论》,这些都是适应于当时的需要而不能不写的。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如果仅有《实践论》《矛盾论》,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⑦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毛泽东也在反复思考和总结各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经验教训,撰写了《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文章,从认识论层面予以总结。“文革”结束之后,为了开辟建设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局面,邓小平从哲学认识论视角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认识路线,通过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带领全党以大无畏勇气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门,中国的现代化进入全新的时期。可见,从认识论层面提出问题并进行反思是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每一次认识论命题的提出都来自社会变革实践的强烈要求,因为只有秉持正确的认识方法论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路线、组织路线,并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
在经历复杂的社会实践尤其是遭遇了挫折之后,人们在总结实践经验教训中升华出对一般认识方法论的反思,这便是认识论的探讨。通过实践认识论的确立,马克思恩格斯确立了新哲学世界观并以此开启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通过在认识论层面重大问题的厘清、深化和拓展,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最终取得成功;借助从认识论层面进行反思,中国立足本国实际并顺应历史大势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其中的根本经验便是立足中国现代化实践中的现实问题,从认识论高度予以反思和把握问题的本质,通过对各个发展阶段最重大问题的本质的历史性揭示分析,彻底摒弃旧哲学的形而上学传统,在实践中揭示真理、捍卫真理、发展真理,形成并不断提升认识境界,形成新的认识方法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根本。”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就是努力从根本上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具体表现之一便是从认识论高度总结和反思实践经验,由此实现了理论的彻底性。
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创造性探索并发展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理论。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是认识的事业。认识是行动的指南,认识达到什么程度,事业就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类认识的直接目的和成果是获得关于对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其形式便是以体系化知识形态呈现出来的对规律的揭示——真理。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首先要认识现代化的本质和规律,进而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既包含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更包含对中国现代化的独特历史和道路的深刻揭示,因而既有普遍性也有独特性的特征。知识创造既体现了认识主体的能动性,更包含了对客观世界本质与规律的理性把握,因而是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它们统一的基础正是人的实践活动,在实践基础上揭示本质、发现规律、探寻真理、探索新知就是人类认识的正确道路。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从认识与实践的互动中探寻当代中国历史发展规律并发现真理创造新知的复杂过程。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新境界,为党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奠定了哲学基础。中国式现代化取得历史性进步的背后包含了在认识上的不断探索,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理论体系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体现了党和人民对于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根本认识,构成了当代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之下,中国顺应现代化的历史趋势,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路径。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每一次认识论上的重大飞跃都实现了其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每一次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都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中国式现代化正是在遵循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探索未知世界中走出来的,同时也不断丰富发展了这一认识论。因此,深入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论就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习近平指出:“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⑨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坚实地走出来的,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总结经验、升华认识、形成理论,进而在实践中验证和发展理论,如此循环往复不断进步,在这种辩证认识运动中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论。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际进程说明,顺利到达彼岸需要遵循正确的认识方法论,从认识论高度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以此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在应对现代性的挑战中不断进行认识论层面的反思和总结,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论。它不是空洞的教义而是生动的事实,不是书本上的概念游戏而是活生生的创造实践,是亿万民众实践探索的思想结晶。这其中一个关键机制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问题导向、守正创新,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上升到认识论高度予以概括总结,进而在排除错误中验证和发展理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历经挑战和风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从未停下探索新世界的步伐,而是筚路蓝缕矢志不移地向前探索,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由此夯实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论。这便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论形成的根本基础。
四、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论是以问题导向为标识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这一客观历史事实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论的理论意义及时代价值。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论是什么,它在哪些方面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论概念建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些特征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精准而深刻的总结,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对上述特征的把握说明,我们党对现代化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论。从目的维度上讲,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历史维度上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完成新使命的决定性因素,决定社会主义的未来;综合说来,中国式现代化是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的综合概括,是对民心这个最大政治的最根本最有力的鼓舞和凝聚。所有这一切都贯穿着党的创新理论这一思想主线,从认识论高度去理解才能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历史必然性。
认识论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认识主体、认识起点、认识路径、作为认识结晶的真理问题以及认识辩证发展的规律等。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论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直面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揭示当今世界和中国的深刻变化及其规律,以勇于革新的精神深化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论基本内容
第一,在认识主体问题上,凸显中华文明主体性,坚持“两个结合”,致力于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在认识世界历史大势的基础上,中国重新认识自己以及与世界的关系,在认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基础上把握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独特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便是将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辩证认识方法论的思想产物。中国式现代化既体现了世界各国现代化的普遍规律,也基于自己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而发展出显著的中国特色,它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时又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在自己的社会历史文化土壤上展开的,是在借鉴学习中发展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其主体则是“中国”“中华文明”“中国人”。中国有着五千多年文明传统,在历史上也未曾中断与世界各种文明的碰撞交流融合,但从未中断自身文明的传统,从未失去自己的主体性。源于西方的现代性让中华文明遭遇前所未有的剧烈冲击,然而这并没有打败或取代它,而是激活了它内在的富有生命力和创造性的内核、基因,最终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洪流。在这一进程中,中华文明在借鉴吸收融合现代性的过程中走向现代化,在不断革命中重塑国家制度、重建社会结构、实现工业化。这一进程说明,在中国建设现代化必须立足本国国情,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现代化道路。世界各国现代化经验也充分说明,并不存在以西方为圭臬的单一的现代性,现代性可以是多元的。正是在深刻认识和尊重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多元现代性的中国道路,中华文明的主体性得以确立和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下来,其强大活力和发展张力在制度与道路优势的加持下得以充分展现和释放。
第二,在认识起点问题上,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突出问题意识,以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面对当今世界和中国的深刻挑战。坚持问题导向意味着在深刻把握问题的内涵、性质、种类、原因,创新解决问题的方式手段,归纳出“问题—问题意识—问题导向—问题导向机制—解决问题长效机制”这样一个创新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使认识主体更加贴近认识对象,使认识目标目的更加具体明确。习近平指出:“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全局性战略问题、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解决问题提供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要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篇章。”⑩基于这种强烈的问题意识,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的认识,从而创立了相应的理论成果。
敢于正视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的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精神的客观要求,也是检验党性原则的试金石。马克思提出:“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⑪如此才能克服怯懦与恐惧,以大无畏的精神揭开种种虚假幻象进而发现真理。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彻底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敢于直面复杂现实问题的挑战,坚持实事求是,客观而深刻地认识世界和中国,由此走上了探寻真知、改造世界的道路。
第三,在认识路径问题上,坚持实践认识论的根本路线,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敢闯敢试、创新进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路径。正确的认识从哪里来,或者说人如何获得正确认识,这是认识论要回答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决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各自具体实际开拓创新,特别是在前沿实践、未知领域,鼓励大胆探索、敢为人先,寻求有效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努力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⑫
马克思确立了新哲学的根本思想旨趣,即既要客观认识世界、解释现实,更要以实际行动解决问题、改变世界。他通过克服经验主义和唯理论的局限,将认识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实践不是一个片段、静止的概念,而是一种行动、发展的过程,因此需要将认识与实践从运动发展的过程中予以理解,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这种实践认识论就主张大胆试验,在做中学;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理论,然后进一步在实践中验证和发展真理。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要求不以各种本本为准则,而是以是否解决了实际问题推动了实践发展为准则。坚持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以创新理论武装干部群众,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由此形成理论和实践的有效互动,最终实现认识跃升和事业发展。
中国的问题还是需要中国人自己去探索去总结。认识中国现代化的特点、本质和规律,这不是经典作家或者他国经验教训所能全部提供的,必然的要求、也是唯一的路径方法就是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为此,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进行了长期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每一步都在实践中探索。建设中国现代化是极富创造性的社会试验。通过试验,人们总结经验、发现真理、纠正错误、推广普及,由此形成了在实践中探索未知的生动认识方法论。
第四,在作为认识结晶的真理问题上,在实践中验证和发展理论,在斗争中发现和坚持真理。时间是真理的忠实听众,一切嘈杂喧嚣都会湮没在时光的尘埃里,一切真知灼见都将沉淀在历史的河床上。如果说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走出了百年屈辱的命运,显示了真理的伟大力量;那么,世界“重新发现马克思”则表明中国共产党人所追寻的主义依然是当今世界的真理。追求真理、探寻真理、信仰真理、捍卫真理构成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轨迹,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本色。正是从真理启程,中国共产党才走向了辉煌,走向了胜利的彼岸;正是以真理作为旗帜,作为毕生追求,中国共产党才走出苦难,走出困境,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历史之问,破解了阻碍中国发展一个个风险挑战,形成了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路径。真理是发展的,任何人都不能穷尽真理。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是随着人类文明和社会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开放性真理。习近平指出:“只要我们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⑬面对复杂的形势和严峻挑战,中国共产党鲜明地举起了自我革命的旗帜,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与各种错误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以此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保持共产党的初心不改、宗旨不变。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入和反复,在具有试错性质的实践探索中排除错误、去伪存真,从而让真理显现出来。所以,错误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发展真理的必然条件,实践认识论也就常常表现为“螺旋式上升”的特征,就是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指出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⑭
发现和坚持真理需要与谬误斗争,在论辩、交锋、斗争中才能辨别是非进而克服错误走向真理。马克思说过,真理是一块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出的光辉就越灿烂,这是对真理力量释放、展现过程的生动描述,往往越是在伟大的、复杂的、艰巨的斗争中,真理的力量越能够也越需要得到充分的释放。坚持正确认识方法论需要在斗争中克服错误思想,明辨是非,从而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马克思主义是在斗争中产生和发展的,是在直面现实矛盾与问题,在批判旧世界反抗压迫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不仅直面事实,而且是以最大的勇气直面最严酷、最根本的现实问题,对旧世界的批判也从根本上揭示了其核心本质,进而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理论。这样,马克思直接投入最尖锐的现实冲突中,在思想和行动中都切中时代的肯綮。“走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不仅需要深刻领会思想本质,更需要在投身斗争中践行和发展理论。马克思以及以后的革命者都与各种错误思想行为进行斗争,在斗争中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第五,在认识辩证发展规律问题上,坚持守正创新,敢于冲破各种思想观念和顽瘴痼疾的束缚,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互动中推动现代化迈上新台阶。破立并举,先立后破。新事物的发展是基于对旧事物的批判和克服之上的,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一个克服旧事物、创造文明新形态的新事业,必须敢于突破各种局限,在解放思想中不断创新。时代在飞速发展,人的知识、观念常常具有保守性而难免落后于实践,因此就需要不断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致力于人类的解放,这种解放首先是通过思想的启蒙让被压迫阶级和人民认识到社会历史的真相和自身的历史地位,在冲破旧的思想牢笼中发现真理并形成变革世界的集体力量,所以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解放的思想体系。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精神,勇于突破各种条条框框,在守正中推进创新。习近平指出:“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做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⑮
(三)从认识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从历史发展和思想史发展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都是探索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发现了近代西方哲学认识论的脱离现实、割裂主体客体的二元论局限,通过引入“实践”范畴,将哲学拉回到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世界,进而提出了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新世界观,由此实现了哲学认识论的“实践转向”。在东方古老文明大国进行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艰苦探索中,毛泽东在总结成功经验特别是失败教训基础上,围绕“认识与实践”关系进行哲学反思,提出了系统的实践认识论,揭示了认识与实践在交互作用中螺旋上升的辩证运动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基本原则,奋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明确提出并深刻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强调以问题为导向,深刻把握时代问题的性质、种类、原因,创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形成“问题—问题意识—问题导向—问题导向机制—解决问题长效机制”的基本逻辑,形成以问题导向为标识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论。这一认识论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结晶,构成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哲学基础。总之,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从认识论高度予以把握,如此才能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
五、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论方法论
基于以往所发现的普遍真理和正确道路,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坚持上述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认识论。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论回答了如何获得中国现代化的正确认识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同时也提供了探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法论。认识论旨在回答如何获得正确认识、发现真理,而方法论则旨在进一步解决如何将认识付诸行动的方式方法。我们不仅要认识问题,而且要解决问题,因此认识论与方法论是内在统一的两个阶段,相互包含。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论也内在包含了工作方法论,具体表现于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系统思维,从战略上把握发展大势。当今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以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等为特征的现代化交织着各种复杂矛盾,须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发展与安全、效率与公平、秩序与活力、中央与地方等关系,尤其是伴随经济发展出现的各种利益冲突,为此就需要以系统思维统揽全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科技、教育、人才一体改革、一体化发展战略,都充分体现了系统思维的认识方法。
第二,先行先试,在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在革命和现代化实践中,我们党一步步认识世界和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认识中国独特的现代化规律,在总结实践经验、排除各种干扰中发现真理并进一步在实践中验证和发展真理。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并不难理解,难的是将它付诸实际行动,坚定信仰,始终坚守。坚持马克思主义关键并不体现于理论和话语中而是体现于行动中。为此,就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鼓励并创造条件发动干部群众“放下包袱开动机器”,大胆地试验和探索,在实践中形成对现代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第三,知行合一,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践行真理。马克思主义克服了旧哲学的形而上学思维,揭示了认识与行动、理论与实践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突出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进而提出了以“改造世界”为使命的新哲学。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论坚持这一根本精神,一方面强调坚持以正确理论为指导,不断提高理论自觉;另一方面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在实践中达成认识的目的。如此,党领导人民在探寻和践行真理中不断取得现代化的历史成就。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需要克服主观主义、教条主义。主观主义从个人想象、偏见出发,不去面对现实,或者回避现实矛盾;教条主义从概念、原则出发,将马克思主义解读成经院哲学或书斋里的“学问”,脱离实际空谈理论。主观主义、教条主义是认识的敌人、真理的大敌,只有深刻认识其必然性和危害并努力克服它们,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前进。
第四,自我革命,培育新型认识主体去改造客观世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过程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党面临复杂挑战考验。面对严峻形势,习近平提出并不断深化发展了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勇于自我解剖、刀刃向内,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自我革命还包含了在思想认识层面改造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破除各种思想牢笼和精神枷锁,克服各种落后于时代的错误思想和行为习惯。这种自我革命是一种外在的约束和引导,同时也需要人从内心深处进行思想斗争,只有在内心深处发生革命,才能触动根深蒂固的观念系统,也才能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所以,这也是一个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的过程,认识的变革也为个人和组织的自我革命开启了大门。
中华文明在历经苦难辉煌后掀开了全新的篇章,借助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实现发展方式变革,借助现代化改造实现古老文明新生,借助建设社会主义制度和文化而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历史壮举必将改变世界历史进程。推进这一事业需要做的基础性工作便是坚持正确的认识论,在实践探索基础上发展出新的本土知识体系,通过创造新知、创新理论而构建文明新形态的认知底座,进而推动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新发展。世界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发展知识经济、数字经济已成为现代化的方向,知识及其创新越来越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命运的关键因素。中国依然面临现代化的艰巨任务,尤其需要强大的认知支撑和理论指导。这不仅需要自然科学的知识也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而人文社会科学尤其需要立足本国实际创造出适合本土社会的知识体系才更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因此,推进现代化需要继续深刻总结中国经验,在理论和实践的有机互动中创新理论、发展新知,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知识基座、认识空间、理论指引、发展动能。
作者简介
贾立政,贵州大学特聘教授。
魏波,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注释
①[德]M.石里克著,李步楼译.普通认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17.
②⑥⑨⑫习近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J].求是,2025(1).
③⑦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7,109.
④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35,594.
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79.
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⑩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4-23.
⑬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2.
⑭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297.
⑮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