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进一步总结好、宣传好各地方各城市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过程中取得的新成就、呈现的新风貌,从理论视角深入解读地方高质量发展的新经验,人民论坛网推出“大国新城”主题宣传项目与专栏,本期文章聚焦皖江明珠——安徽省安庆市。
当长江第一缕晨曦漫过振风塔檐角,安庆这座枕江而眠的古城便在氤氲水汽中苏醒。六百年前,明朝廷取“同安郡”与“德庆军”中间字定名“安庆”,这座承载着“平安吉庆”美好愿景的城市,正以“一条巷、一部戏、一座塔、一座城”的独特叙事,在历史与现实的经纬间编织着文明的新篇章。从《觉醒年代》的荧屏热映到长三角一体化的时代浪潮,从六尺巷的青石苔痕到石化城的璀璨灯火,安庆如同一位饱读诗书的智者,在时光长河中淬炼出独特的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答卷。
六尺巷:谦和礼让的文化符号与基层治理实践
从安庆城区驱车八十公里,便来到桐城市西后街。这条全长百米的清代小巷,两侧风火墙夹峙,青石板路泛着幽光。六尺巷的故事穿越三百年时空,至今仍在安庆大地焕发新生。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诗句,不仅化解了邻里纷争,更孕育出“谦和礼让、以和为贵”的文化内核,礼让佳话穿越时空,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坐标。
晨光中的六尺巷像一位入定的老者,墙根青苔斑驳,檐角蛛网轻垂。老张家的门环上还留着晨露,吴氏后人在门洞里摆着青瓷花盆,种着与人为善的家训。穿堂风掠过雕花漏窗,将“懿德流芳”的匾额吹得微微晃动,恍惚间竟能听见三百年来邻里和睦的絮语。
巷尾的“礼让文化展览馆”里,全息投影重现了当年修书让墙的场景。现代科技与传统美德在此碰撞,孩子们在互动屏前书写“让”字,墨迹化作锦鲤游向电子长卷。隔壁的“六尺巷茶社”里,老茶客们用祁门红茶冲泡着“让”字茶点,茶香中飘着“吃亏是福”的智慧。
六尺巷的精神还延伸至城市文明建设。安庆连续多年保持“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近4000支志愿服务队伍活跃城乡,4400多位“好人”事迹汇聚成向善力量。潜山野寨中学学子传承红色基因,2023年20名新生考取军校,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他们“把从军报国作为人生追求”。这座“院士之乡”走出的50位两院院士,更成为崇文重教的鲜活注脚。
如今,桐城市已设立300余处“六尺巷调解室”,将这一智慧融入基层治理,形成“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通过“听、辨、劝、借、让、和”六步法,99%的矛盾纠纷在基层化解,全市培育的1.8万名“法律明白人”成为法治传播的“毛细血管”。这种“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治理模式,让古老智慧在现代社会治理中落地生根。
黄梅戏:从乡村小调到大雅之堂的文化蝶变
夜幕降临,黄梅戏艺术中心的飞檐翘角在霓虹灯下流光溢彩。当《天仙配》的丝竹声响起,七仙女的水袖如流云般掠过舞台,台下白发苍苍的老者和妆容精致的年轻姑娘同时亮起手机闪光灯,传统与现代在这一刻完美交融。
严凤英故居的天井里,百年香樟依然郁郁葱葱。泛黄的戏服陈列柜前,游客们屏息凝视这位“黄梅皇后”穿过的月白色褶子,衣摆上的银线牡丹在灯光下闪烁,仿佛她刚刚卸完妆,正从后台袅袅走来。严凤英纪念馆里,陈列着她的戏服、剧照和生活用品,让人感受到这位黄梅戏大师的艺术魅力。无论是《天仙配》的经典唱段,还是《女驸马》的动人故事,都让人沉浸在黄梅戏的韵味中。故居斜对角的“再芬黄梅公馆”里,韩再芬的弟子们正在排练新戏,水袖拂过青砖地的沙沙声,与百年前严凤英练功时的脚步声遥相呼应。
安庆是黄梅戏的发源地,大街小巷常能听到婉转的戏曲声。菱湖公园的亭台间,票友们自发组织的“黄梅角”热闹非凡。白发老翁操着檀板,青衣少妇轻摇折扇,唱到《女驸马》高潮处,围观群众中突然有人接腔,惊起满池锦鲤。这种深入骨髓的文化基因,让安庆人连吵架都带着韵律。“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的旋律,让黄梅戏从安庆山野走向世界舞台。作为全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黄梅戏以清新质朴的风格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音乐”。安庆拥有全国唯一黄梅戏专业院校、博物馆、地方性法规和发展基地,构建起完整的传承体系。2024年第十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吸引近4万人次观演,线上线下参与超3000万人次,成为“艺术的盛会、群众的节日”。
近年来,安庆以“黄梅戏+”战略推动文旅融合。黄梅戏元宇宙项目投资2.63亿元,通过数字技术实现经典剧目永久留存;长江戏曲文化保护展示馆整合长江流域戏曲资源,打造全国首个戏曲文化高地;黄鹄号沉浸式游轮以近代工业为主题,将黄梅戏与长江文化深度融合。“白天看景、晚上看戏” 的模式成为安庆文旅招牌,天柱山、花亭湖等景区与戏曲元素深度联动,2024年国庆期间旅游收入同比增长28%。
安庆的文化底蕴还体现在众多的历史遗迹中。陈独秀纪念馆里,展示着这位新文化运动领袖的生平事迹和思想贡献。赵朴初故居的庭院深深,古色古香的建筑里陈列着他的书法作品和生平资料。这些文化遗迹让人们了解安庆的历史变迁,感受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
振风塔:千年地标见证城市复兴之路
振风塔第七层的券门正对着长江,四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墨宝。塔内明代壁画上的飞天虽已斑驳,却仍能看出吴道子画风的飘逸。塔顶的“镇风宝球”在夕阳下折射出七彩光晕,与江轮的汽笛声应和,构成独特的城市交响。
太平天国时期,英王陈玉成曾在此指挥水师,塔身上残留的弹痕至今可见。1938年安庆沦陷时,日军曾试图炸毁此塔,却因塔身结构奇巧而作罢。如今塔基处新刻的《皖江赋》石碑,与旧痕共同诉说着沧桑。
登塔需穿过208级螺旋石阶,每层塔室的砖雕各不相同。当终于站在塔顶,江风裹挟着水汽扑面而来,长江如一条金色绸带蜿蜒东去,安庆新城的玻璃幕墙与老城的黛瓦鳞次栉比,历史与现代在视野中完美重叠。振风塔的风铃在江风中叮咚作响,这座长江第一塔已有四百余年历史。登临塔顶,长江如巨龙横卧,安庆城全貌尽收眼底。塔内的明代壁画虽已斑驳,却仍能让人感受到昔日的辉煌。塔下的迎江寺香烟袅袅,晨钟暮鼓中,僧人们的诵经声与江轮的汽笛声交织,构成独特的城市韵律。
这座古塔早已超越了宗教建筑的范畴,成为铭刻在长江文明肌理上的文化基因,见证着古老水道的沧桑巨变,也守望着皖江儿女的精神家园。它不仅仅是安庆的一个标志,它还是这座城市文化复兴与发展的象征。无论是塔内壁画的斑驳,还是塔顶的“镇风宝球”,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与传承。古塔不仅以“万里长江第一塔,过了安庆不看塔!”而闻名,更在江淮大地上擎起了文风鼎盛的火炬,让皖江文化的星火熠熠生辉。在振风塔下,我们不仅能听到悠扬的风铃声和江轮的汽笛声,还能感受到一股来自古老文明的力量,这种力量使得安庆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未来的创造者。
在保护历史文脉的同时,安庆加速产业升级。通过“内搭平台、外联老乡”战略,美的新能源、国轩新能源等百亿级项目相继落地,推动汽车及零部件、化工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迈上千亿级。安庆经开区打造千亿汽车产业集群,2024年汽车全产业链营收突破1000亿元,江淮、振宜等整车企业带动365家配套企业集聚。县域经济特色凸显,桐城塑料包装、潜山刷业等产业集群加速崛起,2024年桐城GDP突破600亿元,居全省县域前十。
安庆以塔为魂,推动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倒扒狮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保留明清建筑风貌,引入黄梅戏主题民宿和文创产品,成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陈独秀故居、英王府等文物保护单位通过数字化展示焕发新生;滨江石化油罐区变身“城市秀场”,工业遗存与现代艺术碰撞出新火花。
美食文旅:舌尖上的安庆让人流连忘返
走在安庆的街头,空气中弥漫着各式美食的香气。无论是青石板铺就的倒扒狮街,还是满是古老徽派建筑的街道,都在诉说着安庆独特的文化故事。百年老字号“胡玉美”酱园的木格窗棂里,飘出阵阵酱香,老师傅正在晨光中翻晒蚕豆酱,阳光在酱缸表面折射出琥珀色的光晕。转角处的“麦陇香”茶食店飘来芝麻香,玻璃柜里码着整齐的墨子酥,糖霜在晨光中闪烁如星子。
明代安庆卫指挥使在此建衙时,特意将街道设计成“人”字形,暗合“以人为本”的治世理念。如今街道两侧的徽派建筑群仍保留着“青砖小瓦马头墙”的格局,门楣上的砖雕虽已斑驳,却仍能辨出“渔樵耕读”的图案。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照在“钱牌楼”石坊上,这座明代为褒奖御史钱如京所立的古迹,正与街角新开的咖啡馆构成奇妙的时空对话。
安庆的美食如同这座城市的历史,厚重而多元。清晨的街头巷尾,总能看到热气腾腾的早点摊。江毛水饺馆的老掌柜坚持用长江水和面,“皮薄如纸,馅嫩似玉”的饺子在竹帘上排列如银元宝,煮好捞取,配上一勺辣油,让人回味无穷。雪湖贡藕上市时,整条吴越街都飘着藕粉香,老人们会教游客用铜勺挖出完整的藕孔,寓意“路路通顺”。山粉圆子烧肉是当地的传统名菜,山粉圆子软糯Q弹,与五花肉的油脂香完美融合。鸡汤泡炒米则是一道暖心的早餐,鸡汤鲜香浓郁,炒米酥脆可口,两者搭配相得益彰。
午后的茶楼里,雪湖贡藕是必点的甜点。藕段洁白如玉,口感脆嫩清甜,蘸上蜂蜜更是美味。石耳炖鸡则是一道养生佳肴,石耳生长在悬崖峭壁上,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与鸡肉一起炖煮,汤汁醇厚,营养丰富。韦家巷汤圆的手工汤圆更是一绝,糯米皮软糯香甜,馅料有黑芝麻、豆沙等多种选择,每一口都让人满足。
傍晚时分,街道东段的老茶馆热闹起来。白铁壶里的祁门红茶咕嘟作响,茶客们就着韦家巷汤圆,听着邻座老人讲述“倒扒狮斗恶龙”的传说。穿堂风掠过雕花窗棂,将檐角悬挂的“百年酱园”幌子吹得簌簌作响,恍惚间竟分不清今夕何夕。
这里的美食,不仅仅是舌尖上的享受,它更是人们对这座城市生活方式的理解与传承。特别是当你走进安庆的“工业旅游”线路,游客们不仅能够参观现代化的生产线,还能在职工文化宫里欣赏黄梅戏表演。这种结合了文化与工业、传统与现代的旅游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安庆的旅游体验,使得每一位游客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符号。
历史厚重: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的辉煌
在安庆老城的北门,陈独秀的青铜雕像仿佛在凝视着远方,回望这位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为国家所做的贡献。陈独秀与安庆的渊源深厚,他在这里创办了《安徽俗话报》,并通过《新青年》一书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的高潮。今天,陈独秀的故居依然保留着清末民初的格局,书房里的文房四宝仿佛还留着主人的墨香,向世人讲述着那个时代思想碰撞的火花。后院老井旁,少年陈独秀“砸烂神像”的故事,彰显着皖江文化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陈独秀的思想在安庆扎根,并通过这一座座文化遗迹,传承至今。无论是陈独秀的雕像,还是故居的老井,都在提醒着我们,那段历史中的思考与斗争,是今天我们能够享有现代文明的基础。
随着《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的热播,使得安庆迅速从一个相对安静的城市走向了全国观众的视野。剧中陈独秀等人物的故事让安庆这座城市的历史瞬间“出圈”,可谓一部剧带火一座城。这部剧不仅仅让人们重新认识了安庆,更让安庆的历史、文化、人物和精神得到了广泛传播。安庆成为了一个文化目的地,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和学者来这里探访历史的足迹,感受新时代的力量。
安庆石化:工业蝶变与未来的崛起
安庆石化,总是与这座城市的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作为中国现代化石化工业的缩影,安庆石化从1974年建厂至今,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与变革。如今,在“智慧工厂”的带动下,安庆石化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通过5G、AI等先进技术的引入,石化产业已经逐步实现了智能化与自动化的转型。
而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安庆也开始从传统的工业基地向科技创新城市迈进。新能源汽车、生命健康、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的崛起,使得安庆在工业和科技领域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这座“古老”的城市正在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并为人们展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图景。
安庆,这座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正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现代化发展并行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为中国梦增添皖江注解。它不再是一个仅仅依赖历史记忆的城市,而是一个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在文化与创新之间开辟未来的大国新城。
当振风塔的剪影融入长江落日,当黄梅戏的余韵消散在霓虹灯海,安庆这座被时光雕琢的古城,正以她特有的方式讲述着永恒的故事。在这里,历史不是凝固的展品,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鲜活记忆;美食不是果腹的吃食,而是文化基因的味觉密码。从南宋建城的“平安吉庆”到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从振风塔的千年守望到石化城的现代传奇,这座“一条巷、一部戏、一座塔、一座城”交织而成的皖江明珠,正等待着每一位旅人,来续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来安庆吧,让我们在六尺巷的月光里触摸文明温度,在黄梅戏的丝竹中聆听岁月回声,在振风塔的飞檐下俯瞰古今变迁,在宜城崛起的浪潮中感受时代脉搏。这座城,值得您跨越山海,赴一场千年之约!
真诚地祝福您“平安吉庆”!
作者:程玉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