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海绵”智慧

【摘要】城市是人口聚居的场所,特别是大城市,人口数量众多,给排水关系到城市安全,非常重要。古人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从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来看,周丰镐、秦咸阳、汉长安、隋大兴和唐长安作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市,均有其给排水系统。中国古代在修建给排水工程时,也很重视地形地貌和气候变化等问题,从而采用引、蓄、排相结合的措施。这些措施体现了古代城市建设中的“海绵”智慧。

【关键词】中国古代 城市建设 “海绵”智慧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营建过许多重要城市。历代王朝在建设城市的过程中,都比较重视城市的给排水问题。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对雨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开发和利用呈现出朴素的“海绵”智慧。这些智慧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对我国当前和今后的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中国古代城市的给排水系统

中国古代营建过许多城市,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就是其中的代表。城市是人口聚居的场所,特别是大城市,人口数量众多,给排水关系到城市安全,非常重要。古人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所以,在建城的过程中,比较注意给排水问题。古都西安即是如此。

西安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南依秦岭,北临渭水,山环水抱,安全富庶,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因而成为建都朝代最多的地方。历史上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累计时间长达1077年,这种情况在世界上都是很罕见的。因此,西安被列为我国“八大古都”之首。西安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名都,原因固然很多,但水环境相对安全无疑是重要的因素。从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来看,周丰镐、秦咸阳、汉长安、隋大兴和唐长安作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市,均有其给排水系统。

西周丰镐在沣河东西两岸的二级阶地上,总面积将近20平方千米。史书记载说丰镐有滮池、灵沼等蓄水池沼。考古工作者曾在这里发现大量的建筑遗址,其中包括池沼和排水管道。①秦都咸阳分布在丰镐东北的渭河南北两侧,规模宏大,无与伦比,可惜在秦末被项羽焚毁。考古工作者也曾在渭北宫殿区发现较为先进的给排水设施。尽管目前发掘的区域较小,所见水利遗迹不多,但足以说明在周秦时期,都城中已经有了给排水系统。

汉长安城是在秦都新区的旧址上建成的,略呈“斗”形。城内“八街九陌”,宫殿林立,有长乐、未央等四大建筑群。城外有豪华的建章宫、庄严的明堂、秀丽的昆明池、辽阔的护城河及比较完善的给排水系统。考古人员曾在汉长安城遗址发掘出两千多年前排水渠道和排水管道,这些排水管道在汉长安城中广泛分布,其中长乐宫、未央宫、桂宫、武库等处的排水设施比较先进。所用陶管形制、连接方式和管道形制等各有特点,说明当时人们在建筑城墙时,预先有计划地在墙基之内埋设一些断面呈圆形或五角形的陶质水管,以起到排水的作用②,反映出西汉时期都城排水系统建设的辉煌成就。

隋大兴城和唐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组成,总面积达到80平方千米以上,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国际化大都市,拥有一整套相对完整的城市供水与排水系统。大兴城和长安城外有泾、渭、浐、灞、沣、滈、潏、涝等8条河流,构成了“八水绕长安”的格局。城中的供水系统主要由渠水和井水组成。渠水主要有清明渠、永安渠、漕渠、黄渠等,井水广泛分布于宫廷和坊里之中,二者相互补充,以供居民生产、生活之用。多余的渠水流入园林和池沼,形成优美的景观,或在消防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排水系统则由城壕、沟渠和窨井构成。外郭城的城壕、东西十四条大街和南北十一条大街两侧的沟渠以及散布于各个坊中的窨井均有排水的功能。宫城、皇城和东西二市的排水系统最为完备。尽管在下大暴雨的时候或阴雨连绵的日子也会出现局部内涝,但给排水总体上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除西安外,北京、洛阳、南京等古都的给排水系统亦可称道。如北京在金代开凿了护城河、金口河,使高粱河与通惠河相接。元代营建大都,开金水河,引白浮泉水,连接通惠河。明代开外护城河与内护城河相连,挖内外金水河,又绕紫禁城开凿护城河及排水明沟,在防洪防涝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清代在北京西郊一带进行了一系列的园林建设,形成了大量的河湖湿地,对北京抵抗西山洪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地制宜修建给排水系统

如上所述,开渠引水和挖掘井泉是城市给水的重要举措,而开凿城壕、沟渠和窨井,则是城市排水的主要途径。然而,城市给排水往往会受到气候、地貌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如遇大旱,渠水可能干枯。如遇暴雨或阴雨连绵,便会出现城市内涝。鉴于这种情况,中国古代在修建给排水工程时,也很重视地形地貌和气候变化等问题,从而采用引、蓄、排相结合的措施。这些措施,体现了古代城市建设中的“海绵”智慧。

所谓“引”,就是根据地形地貌开渠,在河边修筑分水堤坝,挖掘引水渠道,按照“自流”的原理,将河水或湖水引入城中,供居民使用。如汉武帝元狩三年修昆明池,并引池水入汉都长安,供居民使用。隋唐长安城有比较完备的引水系统。永安渠引交水经大安坊之西南入长安外郭城,向北流经大通、敦义、永安、延福、崇贤、延康六坊之西,在光德坊西北隅过漕渠,北流经布政等坊,最后北注于渭水。清明渠引泬水自丈八沟分支,经大安坊东南进入京城之南,又北流经安乐、昌明、丰安、宣义、怀贞、崇德、兴化、通义、太平九坊之西,向北流入宫城。这两条引水渠与城中众多的水井相辅相成,共同解决城市生活用水及环境用水等问题③。

所谓“蓄”,就是在地势较低的地方挖掘湖泊、池沼,收集雨水,或防洪泄洪。长安城中的曲江池、昆明池和太液池等池沼即有蓄水的功能。因水面广阔,均成为著名的风景区。曲江池原本是在历史时期逐渐形成的天然池沼,秦代曾在曲江西南部的台塬上修建宜春苑。汉武帝十分欣赏曲江一带的景色,对曲江池的水域进行了修整,挖凿了新的泉眼,以扩大曲江池的水源,使曲江池的水面增加到六里。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中地区战乱频繁,曲江周围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隋朝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对曲江池进行了修复改造,使曲江池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有了改善。唐玄宗开元年间,又对曲江池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凿,使曲江池的面积进一步扩大,达到70万平方米,成为长安地区最有名的游览“胜境”④。池中碧水荡漾,烟波明媚,岸上楼亭相望,垂柳成荫。每当春和景明或秋高气爽,都人游赏,络绎不绝,画舫彩舟,“倾动皇州”。进士及第,则设宴于曲江亭子,“曲江流饮”“雁塔题名”,往往在朝野引起轰动。昆明池是西汉鼎盛时期为训练水军而开凿,后来逐渐具备供水、养殖等功能。此池在汉代周回四十里,以交河为其水源。魏晋南北朝时,昆明池曾因关中大旱而一度枯竭,但不久即恢复较大的水面,池中盛产芙蓉,鱼类繁多。唐代经过重新整治,烟波浩渺,景色优美。达官贵人和平民百姓,多喜来此观光。唐中宗时,安乐公主欲将昆明池据为己有,结果未能如愿,遂在昆明池东边开凿定昆池,广袤十余里,“穷天下之壮丽”。安乐公主被杀后,定昆池也成为“仕女游观,车马嗔噎”的风景区。太液池位于大明宫含凉殿北,分为东、西两个部分,总面积约18万平方米,景色宜人,是唐后期皇帝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这些大型池沼不仅是优美的风景区,而且具有蓄水的功能,在调节长安城水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西郊是湿地集中的地方,清代在此建造了一些“水景”园林,以河湖吐纳雨洪,使其具有滞洪、蓄洪之功能。这样的例子很多,不胜枚举。

所谓“排”,就是将城中的积水排出城外。城市内涝往往是由于降水过多,河渠泛滥、积水无法外排导致的。排水工程主要是用来排泄积水的。考古人员在汉唐长安城遗址中发现,其宫苑内有设施完备的排水渠道,坊里中有纵横交错的下水管道和排水沟,院落中有渗井和排水道。其他城市也有类似的情况。说明中国古代的城市中已形成一定的排水网络系统。当然,排水网络出了问题,必须及时进行处理。否则,城中同样会出现水灾。如天圣二年,开封出现了严重的水灾。宋仁宗令张君平前往考察灾情,发现城中的水灾与城外排水河沟的淤塞密切相关。因此,张君平向仁宗上了《疏决利害八事》,提出了疏通下游河道的具体措施,如测量地形,合理规划排水路线,清理废弃河道,奖惩分明,确保工程质量等。这些建议被皇帝采纳,取得了较好的成效。⑤

除了注重“引水”“蓄水”和“排水”之外,中国古代的不少城市中还有园林、池沼和大片绿地,甚至不给道路铺设砖石。如唐都长安的皇城中有5条南北向大街,7条东西向大街。外郭城中有东西向大街14条,南北向大街11条。这些大街都很宽广。其中朱雀门大街的宽度将近150米,丹凤门大街的宽度更达到170米。从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来看,这些街道的两侧均开挖有排水沟,并且栽种槐树进行统一的绿化,但并未铺设砖石,也未进行过度的硬化处理,基本上都是土路。这在下大雨的情况下会出现泥泞,不利于行走,但它的渗水性,能够吸收部分城中的雨水。而城中的园林、池沼和大片绿植更可以有效地涵养水源,减轻城市内涝的压力。这也是一种“海绵”智慧。

“海绵”智慧对当代城市建设的启示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积累的“海绵”智慧,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发掘、研究和利用。特别是在城市化飞速发展、许多城市被水泥“固化”的今天,总结古代城市建设的经验教训就显得更有必要。从大量资料来看,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海绵”智慧,对当代的城市建设有下列启示:

其一,雨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对于城市发展均有重要意义。城市是人类生活的地方,需要水,需要氧,需要“呼吸”。当今一些地方的城市中,广场被固化,道路被固化,就连小区中的一些人行小路也被固化,留下的绿地很少。供水靠管道,排水靠管道,甚至对城中的小河、水渠也进行了硬化处理。雨水不能下渗,河水受到污染,地下水难以利用,城市水循环难以实现。雨洪、内涝、干旱等多种灾害频繁发生,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这种情况需引起足够的重视。历史表明,雨水是重要的淡水资源,是可以被利用的。河水、湖水等地表水是城市的重要水源,井水、泉水等地下水也能够为城市带来活力。建设“海绵城市”,这些水便可良性循环,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为生产生活提供有力的保障。

其二,城市给排水系统需要因地制宜。我国疆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存在一定差异。如今一些地方的城市建筑技术大同小异,城市结构出现同质化倾向,这种情况在给排水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这方面,古代各地的城市风貌颇有不同,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因地制宜,建设“海绵”城市的做法,已经树立了典范。历史表明,只有认真研究当地的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和生态环境,因地制宜,才能建成符合当地实际的给排水系统,确保城市的用水安全。

其三,涵养水源是海绵城市建设关键所在。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是要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把雨水的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和排水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内涝防治、雨水利用和水生态修复等问题,优化城市环境,增强城市活力。而要做到这些,排除水患、涵养水源是关键。古人为了应对干旱缺水的环境,曾采取多种措施收集雨水,为了应对内涝灾害,也曾想方设法排除积水,在兴利除弊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我们可以吸取古代城市建设的“海绵”智慧,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把雨水当作资源来看待,科学地利用雨水,为城市涵养足够的水源,使城市能够可持续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点。

(作者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注释】

①冯孝堂、梁星彭:《1976—1978年长安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1年第1期。

②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6页。

③赵强:《略述隋唐长安城发现的井》,《考古与文物》,1994年第6期。

④王双怀:《曲江风景区的环境变迁》,《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6期。

⑤周魁一:《北宋开封地区的排水法规——〈疏决利害八事〉》,《中国水利》,1988年第10期。

责编/李丹妮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周小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