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领导干部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

【摘要】政绩观是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在履职尽责、干事创业中的具体体现,对党员干部怎样从政、如何施政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其实际效果不仅关乎党员干部能否健康成长,更关系到一个部门或地区甚至是党和国家事业能否顺利发展。从当前一些干部的履职情况来看,特别是从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立案审查的部分落马官员案件来看,少数党员干部在政绩观上存在偏差甚至扭曲异化。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努力为民造福,真正做出业绩、干出实绩、留下政绩,向人民群众交出合格满意的答卷。

【关键词】政绩观 为民造福 党性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政绩观问题,反复强调党员干部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同时严厉批评了错误政绩观的各种表现和严重后果,具有很强的理论性、针对性和指导性。

少数党员干部政绩观异化的表现

政绩观是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在履职尽责、干事创业中的具体体现,对党员干部怎样从政、如何施政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其实际效果不仅关乎党员干部能否健康成长,更关系到一个部门或地区甚至是党和国家事业能否顺利发展。总体来看,当前广大党员干部在干事创业中体现出来的政绩观是正确的、积极的,但从当前一些干部的履职情况来看,特别是从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立案审查的部分落马官员案件来看,也有少数党员干部在政绩观上存在偏差甚至扭曲异化。

在决策部署时,少数党员干部为求“功绩”独断专行。有的党员干部罔顾组织的信任、人民的重托,将权力看作是个人“私产”、唯我独尊。从一些落马官员的情况来看,这种现象在两类党员干部中尤为值得引起注意。一类是长期担任地方“一把手”的官员,容易受这种思想作祟,在决策时经常“先拍板后走程序”,面对不同的意见“大张挞伐”,大搞“一言堂”,严重破坏党的组织纪律,“一把手”变成“一霸手”;另一类是部分行业性干部,他们往往有知识化水平高、专业素养强的优势,但也容易在决策时恃才傲物、高高在上,听不进不同意见。

在政策执行中,少数党员干部为求“重绩”层层加码。有的党员干部层层加码,将任务加码、项目拓宽、标准拔高,借此表明自己执行坚决、落实到位。这种情况在三个时间段表现较为突出。一个时间段是岁末年初,为了突击完成年度任务或者做好所谓“开局篇”,一些领导干部提出“提前”“超额”等要求、“加大力度、加快速度”等口号,给干部群众带来不必要的压力。一个时间段是任务下达之际,有些领导干部面对上级任务,为规避“考核风险”,实行层层加码。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时间段是在新官上任之初,为了烧好自己上任“三把火”,有的党员干部大搞不必要的“新动作”。

在提拔晋升时,少数党员干部为求“显绩”急功近利。有的党员干部上任后,无心做好工作,只想“一步一步向前走”。为出成绩、捞政绩,以换取职务晋升中的政治资本、形成“比较优势”,他们在花资金、上项目上急功近利。只走“上层路线”,做表面风光、显山露水的“高大上”的事情,热衷打造“可视范围”内的“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乱铺摊子,劳民伤财。更有甚者为了贪一时之功搞破坏性开发、掠夺式经营,寅吃卯粮、透支财政,留下“半拉子工程”独唱“空城计”。

在解决问题时,少数党员干部为求“佳绩”敷衍塞责。有的党员干部只对“大案要案专案”上心,专注于搞“专班”,解决“重大问题”,对解决人民群众关切的杂事、小事、急事、难事置若罔闻。也有的党员干部习惯报喜不报忧,对成绩片面夸大,对问题要么遮遮掩掩,要么敷衍了事。这些以“作秀”代替“做事”、“造势”代替“造福”的行为,皆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对政绩观的扭曲。

还有少数党员干部奉行做“太平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他们善于“风险评估”,不是自己牵头的工作决不去做,有风险的事情决不沾边,承担责任的事项决不沾身,遇到问题往往能躲就躲、避实就虚、敷衍塞责、出工不出力。

政绩观异化问题的深层根源

政绩观是一个思想问题和作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和党性问题。一些党员干部政绩观异化,对事业产生种种不良影响,深层原因就在于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缺失、政治意识淡漠、党性修养匮乏,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地位观、发展观等方面出现了偏差。

少数党员干部政绩观异化,从根本上讲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理想信念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之根本。一名丧失理想信念的党员干部,往往会经不起诱惑和考验。一些政绩观异化的官员往往“把干事和个人名利捆绑在一起”。这些官员为官从政的初始动机就不纯,都是在“私”字上起心动念,不顾大局谋“私绩”,中饱私囊谋“私利”,贪图享乐谋“私欲”,大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归根到底是没有扣好从政的“第一粒扣子”,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上松动了。

少数党员干部政绩观异化,是地位观、群众观发生了扭曲。政绩观映照的是党员干部如何认识和理解政绩,如何运用手中的权力,如何看待党和人民的事业,如何处理党群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共产党人干事业、创政绩,为的是造福人民,不是为了个人升迁得失。”党员干部要用这样的理念来看待政绩,用这样的标尺来衡量政绩。政绩观异化的那些党员干部恰恰相反,他们一心钻营往上爬,只做能尽快升官上位、让领导看得见的工作。为了能够获取升迁的机会,他们对自己的名利得失“看得重”,对事业的兴衰成败“看得淡”,对群众的安危冷暖“看得轻”,在对待名利、权力和事业的问题上出现了扭曲。

少数党员干部政绩观异化,是发展观出现了偏离。政绩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也是党员干部的发展观。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不能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但个别党员干部对党中央的三令五申置若罔闻,无视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还是习惯走那种“急就章、竭泽而渔、唯GDP”的老路,看到好项目一哄而上,为了上项目举债开发,建设新项目贪大求洋,造成了不良影响和巨大损失。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

党员干部如何才能做出业绩、干出实绩、留下政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解决好为谁创造业绩、创造什么样的业绩、怎样创造业绩的问题”,并提出要“处理好稳和进、立和破、虚和实、标和本、近和远的关系”。这为党员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指明了方向。

首先,发挥党性的决定性作用,廓清为谁创造政绩的误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说到底,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这一重要论述,为党员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明确了根本的价值取向。党性强不强、纯不纯,直接影响着党员干部政绩观正确与否、牢固与否。党员干部拥有了坚强的党性,才能摒弃私心杂念,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党性坚强和正确政绩观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一劳永逸的,要在强化党性锻炼中不断升华和校正,做在经常、融入实践,持之以恒、常修常炼。一是要把党性修养和党性教育结合起来。一方面,党员干部要在不断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中自觉校正政绩观;另一方面党政干部培训也要把政绩观教育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特别是在党性分析时嵌入政绩观,把政绩观是否正确作为衡量党性是否坚强的标志之一。二是要把理论学习和真抓实干结合起来。既要发挥科学理论的价值指引作用,使通过学经典、读原著所建立起来的理性认同成为正确政绩观的“底色”,也要发挥实践的重要作用,办实事、务实功、求实效,用真抓实干检验政绩观的“成色”。三是要把反面警示和正向引导结合起来。在剖析一些问题干部时,批评政绩观上的偏差,亮出“底线”“红线”,产生警示作用;同时在宣传优秀干部时,褒扬正确政绩观,亮明“标尺”“参照”,产生引导作用。

其次,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完善干部考核制度,明确创造什么样的政绩。干部考核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和方法对干部的政治素质、履职能力、工作成效、作风表现等所进行的了解、核实和评价,是干部选拔奖惩的有力依据。有什么样的“指挥棒”,就会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完善的干部考核制度能够调动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树立讲担当、重担当、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鲜明导向。要健全完善政绩考核评价办法、指标体系、政策体系、考评体系。一是在考核主体上,建立多元化的参与机制。在完善上级、同级和下级三级考核主体的结构配比的同时,扩充群众参评的渠道,发挥人民群众作用,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在全方位的监督中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切实形成正确工作导向。二是在考核内容上,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指标体系。要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切实行动和工作实绩,作为评价党员干部是否干出政绩的基本依据,督促激励他们更加深刻理解政绩的科学内涵,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步。三是在考核结果的运用上,要更加合理充分。既要使考核结果成为选贤任能的重要参考,也要使其成为落实追责问责的重要鞭策,更要留有容错、纠错的空间。

最后,以工作落实为抓手,解决好怎样创造政绩的问题。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抓落实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种工作态度,解决的是怎样创造政绩的问题。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既要敢于创新开展工作,也要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不要一换领导就“兜底翻”,更不要为了纯粹要政绩而“另搞一套”;既要做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强烈的那些看得见、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能够为后人打预算、作铺垫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匡正干的导向、增强干的动力、形成干的合力,真正把心思和精力放在为党和人民干事创业上。要破除只留痕、不留绩的虚招,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扫除发令多、服务少的官气,不生搬硬套、敷衍塞责,大抓落实、狠抓作风,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做到心系人民、造福人民。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真正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站稳人民立场,带着群众感情做事情,立足群众观点看问题,心怀群众冷暖解难题,自觉用广大人民群众的“脸色”来检验自己工作和政绩的“成色”。涵养“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思想境界和责任担当,坚决杜绝出现“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向人民群众交出合格满意的答卷。

(作者分别为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注:本文系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项“习近平关于树立正确党史观的重要论述研究”(课题编号:24LGMZX-0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努力成长为对党和人民忠诚可靠、堪当时代重任的栋梁之才》,《求是》,2023年第13期。

②马奇柯:《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红旗文稿》,2023年第9期。

责编/于洪清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周小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