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人类发展历程,每一次科技革新都在为世界带来新的风口,抓住风口意味着抓住未来。从蛇年春晚上“扭秧歌”机器人的火爆出圈,到亚冬会火炬传递现场“夸父”机器人的惊艳亮相;从2025上海时装周“超模”机器人的超燃走秀,到中关村论坛年会“花式”机器人的集群上岗……机器人正以空前的“泼天流量”影响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加速进入智能时代的“新引擎”。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智能机器人企业数量已突破45万家,注册资本超6.44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逾200%,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风口时代已到来,正成为重塑经济格局的重要力量和资本热捧的“时代宠儿”,机器人已成为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高端装备和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
在追逐“风口”的路上,应清醒认识到,机器人产业仍面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应用场景落地难、产业链协同不足等“关口”。唯有突破这些产业发展瓶颈,筑牢产业发展基石,才能真正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蜕变。
加速校地企“三向奔赴”,发力攻坚“卡脖子”难题。机器人产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核心技术的竞争。目前,我国在机器人算法、运动控制等领域已取得一定突破,但高端环节“卡脖子”问题尚未根除,精密减速器、高精度传感器等关键部件上仍受制于人,要突破“卡脖子”难题,校地企应“三向奔赴”,产学研需融合发展。高校要强化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重点布局机器人运动控制、精密传动等基础理论研究,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设立交叉学科培养计划,培育“机械+电子+AI”复合型人才,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推动高校专利技术向企业转移。地方政府应成立智能机器人工作专班,出台扶持政策,建设智能机器人研发及服务平台,在要素保障、成果转化、场景开发等方面全面支持企业发展,从根本上解决机器人产业“卡脖子”问题。企业需设立专项研发基金,摒弃“短平快”思维,聚焦产业化应用与持续创新,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材料、工艺、技术等瓶颈,逐步实现进口替代,推进机器人产业链自主可控。
加速多元场景落地,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技术再先进,若无法规模化应用,终究难以形成产业良性发展。当前,机器人行业仍受限于成本高、智能化不足等问题,真正全面走进工厂、医院、家庭等实际场景还需时日。破解应用“最后一公里”这一难题,首先应在场景适配上下功夫。不同行业对机器人的需求差异巨大,企业应深入行业痛点,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加速机器人多元场景应用落地。其次应在成本优化上下功夫。要通过规模化生产、国产化替代降低硬件成本,同时利用云计算、边缘计算提升软件效率,大幅降低客户使用门槛。最后应在政策支持上下功夫。扩大政府采购试点,通过示范项目、补贴等方式,优先在制造业以及养老、应急救援等民生领域推广机器人应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同时加大对这些典型案例的宣传推广和普及应用。
加速产业生态培育,推动“政产学研用”一体发展。产业链协同不足,生态建设至关重要。机器人产业涉及硬件、软件、算法、供应链等多个环节,“单兵作战”难以形成竞争力,必须构建健康产业生态,实现“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统筹产业链布局,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攻关,制定统一技术路线图,共建共享测试验证平台和标准体系,真正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创新链条。高校层面在教科研上要敢于“领先一步”,依托机器人行业龙头企业,打造以“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为产业生态价值链的产学研合作基地,构建集教育、研究与产业孵化为一体的创新生态体系。企业层面要通过强化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生态、拓展应用场景、加快人才培养等,推动机器人产业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提升”,大力推动产业集群成势,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高地。
历史如潮,大道如砥。机器人这场产业变革的终极目标,或许不在于追逐多少个“风口”,而在于筑牢多少个“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