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地方要闻 > 正文

墨香三晋:从“姥爷”笔锋看山西文脉千年传承

“想不到大家这么认可我的字,”给深圳地铁10号线书写站名的山西“姥爷”王朝珠操着一口文水话,身形瘦削却精神矍铄,既欣喜又带着几分腼腆地说,“比我写得好的书法家太多了,我还远远不够,也一直在向他们学习。大家的喜爱让我们全家都激动得不行。”身在吕梁小县城的老人从来没有想过,不懂网络也用不好智能手机的他竟然能成为“网红”,被陌生网友亲热地称为“姥爷”。

书法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具备连接代际与地域的韧性。三晋书法渊远流长,是中国书法的重要分支,其脉络中奔涌着黄河九曲的雄浑气韵与太行千仞的嶙峋风骨。镌刻在永乐宫壁画题跋上的朱砂小楷、蛰伏在晋商票号账册里的蝇头隶书、悬挂在寻常百姓门楣上的楹联狂草,无不彰显着三晋书风“既载道又载趣”的双重品格——既能在碑学体系中扛鼎千钧,亦能在文人笔触里呵气成兰。

墨香无界 一横一竖连山海

3月27日,王朝珠的外孙女小张在社交平台上发帖向网友求助,希望有人帮忙拍摄深圳地铁10号线站名的照片:“站名是姥爷写的,但是姥爷没有去过深圳。”

寥寥几句话迅速引发了深圳网友的热烈响应,众多市民将拍摄的地铁站照片发布在小张的帖子评论区,并分享自己的感受,诉说对“姥爷”作品的喜爱。深圳特区报报道,大家拍的不仅是站名,更是一份“替姥爷圆梦”的心意。

王朝珠回忆说,他参加书法活动时,得知深圳地铁10号线向全国征集站名题字,在书友们的推荐下,他依照征稿要求,书写了隶书“光雅园”等字稿。深圳地铁10号线2020年8月18日开通运营前夕,工作人员还给他发来部分站名照片,邀请他去实地看一看,但最终遗憾地未能成行。

最深沉的力量,往往以最柔软的方式生长。小张将姥爷的笔墨发到社交平台时,亿万网友在屏幕前触摸到了文化的温度,评论区变成了“夸夸群”。“带姥爷来深圳时我当司机”的热忱、“藏着城市温暖密码”的才情、“既有老茶馆的烟火气又有深圳的赛博感”的总结,使10号线隧道里奔涌的不只是列车,还有中国人对中国书法的赤诚。

小张说,姥爷的出圈让她感觉到了中国人独有的浪漫,不论是黄土地上的山西文水,还是特区广东深圳,都深爱着中国传统书法文化,都在用毛笔与世界交谈。

砚田心耕 形成“神仙书法”山西“姥爷体”

王朝珠是文水人,中国书画院院士、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在交城卦山书院有自己的工作室。他说自己出身“泥腿子”,偏爱握“笔杆子”,自上小学起便开始研习书法。从临池学书到后来笔走龙蛇,靠的是父亲和大哥的引领,靠的是自己苦啃勤练。《礼器碑》《张迁碑》《史晨》《好大王碑》《衡方碑》等都是他的最爱。其隶书作品曾多次参展全国书画展并获奖,有的被有关单位收藏,还有的被勒石入碑。

说起书法,老人眼里发着光。他说,中国人应该写好中国字,尤其希望时下多用电脑和手机的年轻人能够传承中国书法。为此,十多年前,他许下承诺,凡是乡人儿女考上大学者,他都要写一幅字作为鼓励,内容多是中国古代励志诗言。书友称赞王朝珠老人带动着“文水南安一带文风倍增,骄子倍出,水滋土润”。

王朝珠的子女、孙辈自小听着他常念的“隶书64法”长大,都能写出一手好字。

文脉传承 山西书法名人辈出

表里山河的山西,人杰地灵。山西书画更是一个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历数山西的书法名人,古有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书法老师卫铄,“初唐四大家”之一薛稷、“宋四家”之一米芾,“清初六大师”之一傅山等;现当代亦有姚奠中、张颔、赵梅生等大家,巨星煌煌、灿若星河。

“文至善、水至美”的山西文水素来崇文重教,兴学育人之风长盛不衰,加之独特的历史和人文环境,有许多的书法瑰宝留存于文水的河川之间,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书法爱好者前来探寻真迹。

自1989年以来,文水县先后成立了文联和县美术书画协会、文水县书法协会,致力于书法艺术的普及与精进。著名书法家王朝瑞、苏富世回乡开展培训,王朝珠后来也担任了文水县书协的艺术指导。

文水县书协会员达150余名,协会创办了书画院,举办了“文脉传薪”书法临摹展。学习书法的热度蔓延到了中小学校,如东南街小学对书法素质教育非常重视,专设了书法课。近年来,在全国各地的书展、书赛中,文水县有百人次获奖。

“姥爷”王朝珠的工作室所在的交城卦山书院,红墙碧瓦,绿树掩映,清幽静谧。据考证,大诗人李商隐曾在此寻幽探胜,写下《交城旧庄感事》;元好问、朱彝尊、顾炎武、徐继畲、傅山等文人士大夫都曾在此游历、讲学。

20多年以来,交城积极组织各村、社区成立基层书法协会,并走进校园。书法普及蔚然成风,受众一度达到近千人。近几年,交城选送的书法作品频频入展全国书法展、省书法展,不断有年轻人加入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形成“老带新、新促优”的良性生态。

横竖撇捺,皆是山河。一代代山西书法家们践行“中国人要写好中国字”的朴素理念,用笔墨风采传播着山西文化、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谭轩文)

[责任编辑:李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