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适应“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金融机构需坚持政治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统筹功能性目标与盈利性诉求,立足适配性、普惠性、便利性、公平性、安全性、时代性六大维度,不断提高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适用性。作为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金融体系的核心主体,金融机构应立足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弘扬金融文化,把握数字化趋势深化普惠金融实践,以“五篇大文章”为抓手,切实推动普惠理念落地,全方位服务人民美好生活。
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也是经济活动的最终服务对象。其货币需求的规模直接关系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而金融服务需求的层次则深刻影响金融创新的质量与效率。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始终以服务人民美好生活为根本目标,将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置于满足民生需求之上。通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功能、强化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持续提升传统金融服务的可及性与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深度,从而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品质的金融支持。在此过程中,金融体系需不断强化服务与需求的动态适配能力,构建兼具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特征的现代金融框架,并以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切实增强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核心标尺,切实履行“金融为民”的使命担当。
适用性指某事物在特定场景或需求下的匹配程度。金融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适用性,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金融系统以风险可控为前提,通过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协调互动,充分发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功能,持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领域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了提高金融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适用性,需重构金融资本与人民利益的共生机制,立足需求导向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金融体系。
一是适配性。适配性是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相匹配,在金融支持下实体经济发展与人民美好生活的适配性。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在新发展格局下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的“五篇大文章”,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提升我国供给结构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作为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始终胸怀“国之大者”,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是提高金融体系对人民美好生活适配性的主要力量。与此同时,定位清晰的,具有差异化、特色化、专业化的高质量发展的中小金融机构对于形成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金融体系非常重要,是提升金融体系对人民美好生活适配性的关键力量。
二是普惠性。普惠性是“普”与“惠”的辩证统一,旨在将金融服务范围扩大至每个需要的个体,满足社会各个阶层的金融需求。尤其是数字化技术的普及,使得金融数据要素的流通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性,助推金融体系创新,使更多的农民、个体工商户、低收入人群以及新就业群体等也能获得合适的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广度和可获得性,真正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际上,中小银行在普惠金融方面具有天然区域属性优势,然而,国有大型银行快速下沉普惠金融服务对其形成了巨大的挑战,中小银行如何深入挖掘普惠金融“蓝海”、提升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能力,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三是便利性。金融行业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围绕支付中介和信用中介两个基本中介功能,不断推进再中介化的重塑,由传统中介转型数字中介。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手段,深化场景金融建设,在营销、产品、服务、风控等方面不断智能化、智慧化,加速了资金融通的灵活性、快速性、精准性,使得金融服务便利性显著提升。近年来,商业银行聚焦特色场景,将金融服务逐步嵌入非金融服务的生态圈循环之中,提升生态圈金融服务质效,服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未来,中小银行如何依托资源禀赋优势,发挥“优、快、灵、专”的独特优势,加大场景金融转型力度,打造数字金融新赛道,构建生态圈发展共同体,外拓金融服务空间,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四是公平性。为了促进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我国需要推动建立兼顾效率和公平的金融要素配置体系,构建包容共进、平等有序的普惠金融生态。这要求金融机构要树立好全面“普惠”理念,重塑业务模式,创新产品和服务,破除“成本—风险—规模”的不可能三角,推动金融要素向实体领域聚集,实现金融服务“普惠性”与社会服务“均等化”相辅相成,与经济发展“均衡化”同步推进,切实推动共同富裕内源性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五是安全性。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当前,我国金融业运行总体稳健,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金融机构经营和监管指标处于合理区间。但同时也面临全球金融体系不稳定冲击挑战、国内大循环动力不充沛、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和外部冲击等问题。中国式现代化金融安全致力于营造平稳有序的金融环境,在中国特色金融监管体系下,金融机构要坚持守正创新原则,全力促进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正常流动,统筹金融发展的安全和效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共同富裕提供重要保障。
六是时代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出现,使得资本、劳动、数据共同决定的数字经济能够容纳更大的生产力。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科技—产业—金融”的新循环模式,推动产业发展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近年来,我国以前沿技术突破、新兴技术应用为引领,“先立后破、不立不破”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并不断加强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发展,催生了一系列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需要金融机构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以时代化的金融服务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内在要求。
(作者系天津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