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要让这些“头等大事”办得更“实”,让百姓的幸福成色更“足”,必须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凝聚服务群众工作,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奋力书写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答卷。
打造社情民意“直通车”。听民意、汇民智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法宝。开展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是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方式,是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人民群众是社区生活的主体,群众诉求是社会治理的“靶点”,群众建议往往能成为社会治理的“金钥匙”。要组织群众进行“头脑风暴”,以线下开展“圆桌会”“茶话会”、线上扫码征集等多元方式,收集群众的“金点子”,确保好建议能够落地生根。此外,人民建议征集不是简单的“意见收纳箱”,而是社会治理的“基因改良工程”,群众的每一次呼声、每一次灵感都可能变成社区治理良策,要让人民群众真正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推动群众从治理“建议人”到“合伙人”转变,让社会治理拥有生生不息的活力源泉。
用好基层善治“文化尺”。“以和为贵”的文化血脉,为社区治理提供了良方。“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家书仍然流传,中华民族谦和礼让的美德依然发光。新时代做好群众工作、化解人民内部矛盾,要以“和合”文化教化人心,让“和合”精神助力基层善治。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做好人民调解工作,以“治未病”的理念,发动网格员、志愿者及新乡贤等多元力量,及时排查群众矛盾、跟进纠纷处理,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理,实现矛盾不上交。还要以“德治”促“善治”,挖掘整理本地历史文化,沉浸式塑造文化符号、精神地标,传承文化基因,引发群众情感共鸣,让邻里关系充满温情,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春风化雨。
传递志愿服务“奉献心”。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包含基本的物质需要,还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社会治理离不开志愿服务,要引导志愿者聚焦身边事,关注扶老、育幼及新就业群体等重点领域,开展贴心志愿服务;要支持广大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公益事业,优化资源供给,构建毛细血管式的志愿服务网络,切实增进民生福祉。要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丰富雷锋精神的文化内涵,培育志愿者服务基层、参与治理的意识,充实社会治理力量,推动全社会形成乐于奉献、崇德向善的良好风气。(作者:粟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