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其中一个关键点便是遵循市场规律做好“放”与“服”的精准把握,努力寻求“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黄金结合点,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在营商环境微生态营造、企业创业生态环境构建以及政府社会治理等方面形成制度创新的精准护航,形成“政府赋能—生态共生—人才激活”的底层逻辑,构建“耐心资本+硬核科技”的成长闭环,催生更多具有强大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企业与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强化系统观念,形成政府和市场高效协同配置资源的合力。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中,政府作用具有主动性,市场作用具有自发性。政府需找准自己与市场的边界,市场能做的事情,政府坚决不插手,在自身职责领域更好发挥作用。政府在防止错位缺位的同时,应将“有为”体现在将人才的全面发展和创新生态的营造放在重要位置,以独特的政策保障与市场活力组合为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正确的引导和支持,为创新主体链接优势要素,切实降低企业在政府沟通、事务办理方面的时间成本,为企业创新创业提供阳光雨露般的服务环境和全方位全过程的政策支持;将“不为”体现在尊重文化传承、尊重市场规律、尊重企业的创新热情和自主决策等方面。
做好制度成本减法与创新激励加法,为创新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创新驱动时代的区域竞争,关键在于创造出一个能够吸引、留住和激发人才的创新生态系统。在此情况下,政府不再是简单的管理者,而是创新生态的培育者和服务者,通过构建高效、透明、公平的市场环境,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势能和竞争力的提升。政府需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将制度设计聚焦于降低要素流动阻力,努力构建“低摩擦创新生态”;秉持长期主义做“难而正确的事”,通过政策、产业、人才、企业与空间的深度协同,将“看不见的生态”转化为“看得见的机会”,让更多科创“新物种”破土而出。
“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充分释放企业创新活力。所谓“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即政府不对企业创新的内部事务进行过度干预,而是尊重企业的自主决策和创新路径,给予企业足够的空间进行探索;不试图主导具体的科技创新项目和企业的运营管理,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完善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助力打通产学研转化链路等方面,通过制定长期、连贯的创新政策,既为企业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有利于创新涌现的环境,激发企业家活力和创新精神,又通过制度性突破加速技术转化。与此同时,持续积极探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聚焦企业需求和干部顾虑,推动政商交往有规可依、有度可量,从加强政企良性互动、帮助企业排忧解难、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等方面规范政商交往高频事项,保障公职人员光明正大与企业打交道,围绕“亲而有度、清而有为”打好主动服务牌,让亲清政商关系更加普惠可感。
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优化政府财政资源配置。在构建创新生态过程中,重点是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精准化适配的支持创新创业的财政资金支持体系。以杭州为例,对创业初期企业提供“雪中送炭”式无偿资助,如创业空间房租补贴和各类人才计划支持;对创业过程中的“接力”式资助则通过设立重大科技专项、“尖兵”计划、研发投入补助、发明专利产业化补助等多层次政策体系持续“输血”企业,并通过成长期创投基金“助力腾飞”式帮扶、主导组建基金集群,引导基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通过打造“一站式”惠企政策服务平台亲清在线,实现“申报零材料、审批零人工、兑现秒到账”的政策直达。
积极推动教育、科技和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为创新注入不竭动力。夯实“高校输血—科研转化—产业反哺”生态,鼓励企业专注垂直领域、抓住技术浪潮,将有限资源聚焦于技术迭代与场景落地,同时,主动融入城市创新网络,借力高校、重点实验室等资源补足短板,让技术创新不止于实验室,更走向市场。通过梯度化的空间布局,匹配企业不同阶段的成长需求,并融入开放实验室、共享协作区等功能,让物理空间成为人才跨界碰撞、创意自由流动的催化剂。依托域内知名院校以及科创走廊、国家高新区等高水平科创平台和载体,集聚众多创新工坊和初创企业,促进产学研创一体聚合成链、碰撞裂变,让创新要素充分汇集,为企业提供丰富资源和有力技术支持。
鼓励试错与迭代,注重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以“技术开源”和“场景多元”双螺旋发展机制,“用开源的技术、复杂的场景倒逼技术创新”,实现“AI+产业技术跨界+新兴产业培育”,加大产品迭代速度。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在全社会打造质优的创新治理结构,孕育质优创新生态。在创新中打破常规、突破桎梏,重塑科技创业创新梯队。科技政策从支持后端的产业化、前端的科研,到重点支持中端的科技创业、系列创业、数智创业、前沿技术创业等创业模式与创业行为,建立“科技领先创业—科技领跑企业—科技领航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梯度培育机制。在一般高技术产业领域,注重以科技创业带动企业试错、技术试错、产品试错、产业试错的“试错”机制;在数字科技领域,注重系列创业产生的“涌现”机制,促进创业试错与创新涌现。
关注城市适青化发展环境,培育青年科技创业创新。构建开放的职业发展空间,营造低成本创业、高价值成长环境,提供多元化成长路径,以创新企业吸引力、创新平台承载力、高校院所供给力打造青年人才集聚地、青年创业首选地、青年科技创业创新创意人才栖息地,让不同特质的人才都能找到扎根土壤。通过构建“工程师友好型城市”,推出目录认定、授权认定、专才认定和行业评判、市场评价、社会评议的“三定三评”人才分类评价模式,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注重市场对人才能力、实绩和价值的认可度,打造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城市。
(作者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