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节”虽然刚过,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意描述或许仍在我们的梦萦里。那如丝的细雨,便似岁月的幽叹,编织出一张追思的大网,温柔而又深沉地将我们笼罩。在这氤氲雨雾里,慎终追远的情怀被悄然唤起,我们于天地间,叩问生命的来处,探寻人生的真谛与意义。“认知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站在祖先和亲人的坟前,思索着“自己从何而来,将向何处”,便能在血脉传承的脉络中找到生命的源头,在时光的流转里明晰人生的方向。
清明节最为显著的特征,便是人们借着扫墓、祭奠来悼念祖先,追溯家族的根脉。在这一天,山间的坟茔、路旁的树木,似乎都化作了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与精神。而在这场祭扫的仪式背后,不仅仅是对过往的一次怀念,更是对生命意义的重新审视。我们在缅怀先人的同时,是否也能从中汲取力量,审视自己的内心,反思自己在这条时间长河中走得是否正直、是否清明?
细雨如泪,仿佛在宣告生死无常。也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我们能够暂时抛开日常生活的繁忙与浮躁,放慢脚步,静心思考。清明节让我们面对自己的人生轨迹,反思过去的选择与抉择,审视自己所走的道路是否符合初心,是否有偏离社会的伦理和道德。对祖先的祭奠,实际上是一次回望,是对先人智慧的敬仰,同时也是我们自己内心的自我追问。
在这个信息化、快节奏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被卷入到忙碌的生活中,很难停下脚步反思自己的行为与人生方向。而清明节的到来,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暂停的机会,让我们在这一刻与自己对话。在细雨蒙蒙的天气里,我们思考的不仅仅是逝者的传奇,也是自己该如何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加清明、更加明白。
究其实,“清明”一词,除了承载着祭祀与缅怀的意味,它本身所包含的“清白”和“明白”二重象征,赋予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深刻启示。清白,意味着洁净无瑕,是指一个人内心的纯净与不染。明白,则是指认知的清晰,是一种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与洞察。清明不仅仅是对外部环境的审视,它更是一种内在的心灵净化和自我升华。
清白,是人类最为珍贵的品德之一,它要求我们在世俗的纷争与诱惑面前,始终坚守自己的底线。尤其在今天这个权力与金钱的游戏中,许多人因为心生欲望,渐渐偏离了清白的轨道。尤其是某些公职人员,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最终导致了公信力的丧失与社会信任的崩塌。这种背离清白的行为,不仅对个人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伤害,也破坏了整个社会的道德生态。
然而,清白并非只是个人行为的规范,它也关系到我们如何面对社会的不公与不义。只有在清白的心境中,我们才能以公正无私的态度看待一切,从而做出更符合社会公德与法治精神的决策。比如,在面对利益冲突时,如何选择不为个人私利所左右;在遭遇压力时,如何坚持做出符合良知的决策。这些选择,无论大小,都与“清明”的精神息息相关,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底线。
与此同时,明白则是对人生方向的把握,是指我们在面对社会纷繁复杂的事务时,能够清晰地辨识是非,做出理智的判断。如今,许多人在社会的压力下,往往会选择一条看似简单,却充满诱惑的捷径。然而,正是这种诱惑,往往带来的是盲目与误导。明白,要求我们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理性,时刻不忘自我反思,始终清楚自己的目标与价值。那些偏离初心、迷失自我、沉迷于功利的人,最终都会发现,追求表面的成功与虚荣,只会让自己陷入越来越深的困境。
在现代社会,许多人往往被欲望的深渊吞噬,失去了应有的清明。近年来一些权力腐败案件,被查处的“苍蝇老虎”们,深陷权力、金钱、名利的漩涡无法自拔,最终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他们的内心被贪婪所占据,对权力的渴望如无尽的黑洞,永难填满。为了追逐权力,他们不惜拉帮结派,搞团团伙伙,在官场中勾心斗角,将心思全然用在如何向上攀爬,而非为百姓谋福祉。尤其是在政治和职场中,某些人为了个人的利益,甘愿牺牲他人的利益,甚至触碰法律的底线。对于这些人来说,清明节的到来是一次深刻的自我警示,它让我们意识到,任何一次心灵的迷失与道德的背离,最终都会导致无法挽回的结局。他们的经历在告诉我们:不清明的人生终将陷入泥淖,而那些偏离道德与法律底线的行为,最终也必然付出沉重的代价。
清明节的意义,在于它提醒我们不断警醒,始终不忘初心。当我们回顾那些因权力腐败、因贪婪堕落的官员们,我们不仅仅是感叹他们的可惜,更应当在心中种下一个警钟:无论何时何地,追逐欲望与名利,都会使我们迷失方向,甚至深陷无尽的深渊。
尽管现实社会中有许多不清明的例子,但清明节所传递的智慧,却是一剂治愈我们内心困顿的良方。清明精神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它更是一种对人心的深刻洞察。在今天,如何追求清明?如何让清白与明白成为我们内心的座右铭?
首先,我们要从自我修养做起,保持清白的心境。在生活中,我们要避免被世俗的诱惑所动摇,学会与欲望做斗争。无论是在职场、家庭,还是个人生活中,坚守清白的底线,不为虚荣所动,是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其次,明白则是对自己人生方向的指引。在面对选择时,我们要理智地思考,避免被一时的情感与欲望所驱使。只有明辨是非,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走出一条更加清明、充实的人生轨迹。
从“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千年吟诵,到新时代对“清廉中国”的不懈追求,清明节的核心精神始终未变——它既是对生命根系的回望,也是对人生航向的校准。清明,既承载了对“清白传家、责任担当”的文化记忆,又蕴含着对“祛浊扬清、正本清源”的时代呼唤。当我们在清明时节“回味”传统智慧,“反思”现实得失,便会更深刻地懂得:所谓“人生最好的境界”,不过是让心灵始终如清明时节的天地般澄澈——眼明心亮,行端影直,如此,方能在时光的长河中,留下永不褪色的“清明”印记。
心能吹起清明风,心便清明。眼能下起清明雨,眼便清明。心清明,眼清明,人就清明,活得就清明。气清是天,景明是地,人能契悟于此,接合于这天地气象,便逼近了天人合一。最高的真谛,不过如此。
人生最好的境界,谓之“清明”。(程玉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