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实体经济向纵深迈进的关键力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作出重要改革部署,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四川省成都市以科学梯度培育、产业协同赋能、优化服务指导为抓手,多措并举分层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跃升,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稳步推进。
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都实践。2024年成都市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8家,累计培育354家,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专精特新企业助力成都制造业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在“人工智能+”产业大力驱动技术融合与场景落地,在低空经济、具身智能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加速形成产业新优势。
科学梯度培育,因地制宜发展中小企业。成都将工业立市、制造强市作为“一号工程”,逐步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实施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三年行动,以“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级梯度培育体系为核心,分层分类支持企业进阶成长。建立动态培育库,筛选具备核心技术、市场潜力的企业纳入培育计划,并实施“一企一策”精准辅导;夯实培育基础,深入推进“转企升规”专项攻坚行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完善政策体系,优化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突破性发展政策体系,整合政策工具,打造惠企政策直通车。
产业协同赋能,深入推进产业建圈强链。成都以“产业建圈强链”为核心,围绕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等8个产业生态圈,聚焦低空经济、氢能等30条重点产业链,通过“链主引领、场景驱动、区域协同”策略,实施“揭榜挂帅”机制,发布产业技术需求清单,打造“链主企业+专精特新”融通模式,加快形成产业集群,支持专精特新企业聚焦产业链供应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开展“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创新产品研制。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瞄准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航空航天、医药健康等前沿领域,实施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项目,解决跨行业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问题。
优化服务指导,要素协同打造创新生态。成都以系统化思维推动创新要素整合与服务生态优化,通过机制创新与平台赋能构建多层次、全周期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构建全市“1+23+N”企业服务网络,升级“银企校院”四方协作系统,依托智能算法构建企业精准画像,动态生成定制化服务方案,推动政策、资本、技术等要素高效衔接。成立“四川省专精特新企业联盟”,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资源,开展常态化技术对接与联合攻关,促进产学研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引导公共服务平台与双创基地开发“基础+专项”服务包,提供人才引育全流程支持。
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的成都蓝图。面向“十四五”后半程,成都市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已进入“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需以更高站位统筹政策供给、生态构建与全球竞合,为西部地区探索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提供实践范式,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
推动制度创新,构建动态政策供给体系。以制度创新为牵引,完善“全周期覆盖、全要素集成”的梯度培育体系,强化数据驱动的动态监测与精准适配能力。通过智慧化平台实时监测专精特新企业研发强度、市场渗透率等关键指标,动态调整政策支持强度与方向,形成政策供给与企业成长曲线的精准匹配。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需求,差异化配置财税、金融等政策工具,构建“基础普惠+专项特惠”分层政策架构,实现政策资源最优配置。推动跨部门数据共享与智能匹配系统建设,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政策执行全流程透明化,降低企业政策获取与执行成本。整合财税、土地、人才等政策工具,优化“一企一策”的智能服务体系,提升政策响应效率与适配性,强化组织落实。
着力生态重构,打造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需以智能化、绿色化为导向,构建多主体深度耦合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产学研用集成式发展,聚焦“智改数转”与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场景应用”闭环。围绕核心产业链优化“链主企业+专精特新”共生模式,强化数字化协同与绿色化协作。通过智能化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碳排放数据共享与动态优化,推动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开发数字化低碳解决方案,形成技术标准与商业模式的双重输出。以数字化转型重构创新要素配置逻辑,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研发资源、生产数据与市场需求的智能匹配。
优化要素配置,搭建高效要素流动网络。采取耐心资本配置策略,设立长周期研发专项基金,融合政府引导与社会资本力量,支持专精特新企业进行高风险领域早期技术研发。创新金融工具设计,破解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领域融资瓶颈。探索复合型人才驱动机制,构建“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人才梯队,推行柔性引才制度吸引全球顶尖科研团队。依托高校培养兼具技术视野与产业思维的跨界人才,形成人才供给的动态能力池。构建数据要素赋能体系,推动工业数据与科研数据的标准化共享,建设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企业提供智能诊断与工艺优化服务,加速技术迭代与商业模式创新。
促进治理升级,迈向敏捷化全球竞合范式。专精特新企业的全球化竞争要求治理体系从“管控型”向“服务型”跃迁,构建敏捷响应与开放协同的治理框架。依托中欧班列等通道优势,大力拓展“一带一路”市场及机会,提升专精特新企业的产业影响能级。建立政策沙盒试验机制,允许企业在特定领域突破现行政策限制。通过第三方动态监测与效能评估,形成“政策设计—执行反馈—迭代优化”的敏捷循环。支持企业主导制定国际技术标准,推动氢能装备、智能电网等领域规则输出,占据全球价值链关键环节。依托跨境数据流动试点,探索数字贸易规则话语权建设。深化跨区域“产业—科技—金融”协同机制,共建中试服务平台与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构建创新要素跨域流动的双循环通道。
(作者系成都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