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壮阔征程中,革命老区和欠发达地区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实现共同富裕的双重使命。然而,人才匮乏仍是制约这些地区发展的短板。破题开局的关键在于以系统思维统筹“引育用留”全链条,让人才工作真正成为老区振兴的源头活水,让各类人才在红色土地上扎根、成长、出彩。
破除“等靠要”思维,在解放思想中主动作为
长期以来,欠发达地区陷入“越穷越难留人,越难留人越穷”的恶性循环,根源在于思想观念滞后。打破这一困局,必须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将人才工作置于全局高度谋划推进。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以人才强旗为统揽,坚持“各类人才一起抓、引育用留一体抓”,出台鸿雁引才方案,率先在全市发布“鸿雁引才”计划,为家在乌拉特前旗、想回乌拉特前旗的在编在岗人员搭建回家乡工作的绿色通道,让符合条件的人才回流。通过带岗校园招聘和春风行动线下云上招聘会,广纳八方英才。举办“鸿雁高飞·共创未来”人才周活动,围绕科教融汇、产才融合、赛会融促、服务融通四个版块开展人才招聘、人才交流、人才服务等30余项系列人才活动,300余名专家人员遍布7个会场、11个苏木镇参与各项人才活动,为各领域人才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打造“鸿雁”人才特色品牌,助推全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一系列举措以改革勇气探索“政策包+服务包+项目包”的引才机制,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
坚持“从群众中来”,在精准服务中凝聚人心
人才留不住,往往是因为缺乏归属感和发展空间。乌拉特前旗运行“数据才智”人才服务平台,为人才提供一站式人才服务,开展青年人才联谊会,解决子女入学、医院就医等“关键小事”,让人才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温暖。同时,搭建“揭榜挂帅”“擂台比武”“公诉民评”等干事平台,激励人才担当作为。留才既要注重“硬环境”,更要优化“软环境”,通过导师帮带、培训提升、职称评聘倾斜等机制,让人才有盼头、有奔头。通过“4+1”传帮带和讲好“三门课”的培训模式,对素质过硬、能力突出、思维开阔的党政人才大胆使用,对获评“草原英才”“河套英才”的个人、团队与项目重点支持。全旗通过“名师竞技”“名医会战”“名匠比武”,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鲜的人才血液。
践行“愚公移山”精神,在久久为功中厚植根基
老区振兴不是朝夕之功,需要一届接着一届干、一茬接着一茬抓。既要“外引”高层次人才,更要“内培”乡土人才。围绕“一环两带”布局重点产业,引导科技特派员与产业村结对帮扶,带动集体经济增收;选派驻企专员为企业服务,赋能企业产业升级。人才涌入也要有平台承接,扶持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建立“三站两中心”“科技小院”,吸引高层次人才回乡,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同频。开展“田间课堂”“乡村大讲堂”,培育“土专家”“田秀才”。首届人才周300多名专家人才带着知识和技术走进田间地头,他们不仅给庄稼“把脉开方”,还帮着农民兄弟们解决各种难题。全旗建立人才业绩档案,以贡献论英雄,破除“四唯”倾向,让人才在乡村振兴一线施展才华抱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以“先干起来”的魄力推动发展,以“钉钉子”的韧劲久久为功,让人才政策更接地气、服务更有温度、产业更具活力,才能实现人才与发展的“双向奔赴”,书写老区振兴新篇章。(作者:韩丽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