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为基层减负需下“刮骨疗毒”之功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推动会基层干部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走深走实,需下“刮骨疗毒”之功,鼓起制度创新的勇气,激发基层治理的智慧,让基层减负从纸面承诺转化为群众看得见的获得感。

为基层减负,需砍掉“空心会议”和“注水表格”。要实现会议“减量不减质”、表格“瘦身不缩效”,推动基层干部精力回归服务群众和民生实事,需精简“空心会议”,做到会前严控准入、会中提质增效、会后闭环管理,制定“会议负面清单”,缩短线下会议时间,严格控制发言时间,会后专人跟踪进度,建立“双轨反馈机制”,确保会议落到实处;需推行“权责清单”和“履职清单”,明确基层工作边界,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和反哺机制,实行“新增报表部门联审+存量报表季度清理”机制,取消无实际意义的留痕要求,推动无纸化办公,让数据多跑路、干部少填表。

为基层减负,需打破“数据烟囱”和“督查车轮”。要系统性地破解基层“数据重复采集、督查反复折腾”的顽疾,需强力推进政务平台整合,通过省级统筹搭建跨部门政务数据共享库,统一数据采集标准和接口规范,运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真实性,实现低保、社保等高频民生数据“一次录入、全域共享”。需重构督查考核机制,‌建立督查统筹体系,可设立“督查指挥中心”,整合纪检、审计、安全生产、生态环保等督查事项,推动“一次督查覆盖多部门需求”。需‌完善资源下沉机制,推行“费随事转”改革,实现县级部门专项资金与下派任务同步划拨,建立“基层点单—部门响应”的资源调配机制,确保每个下派任务配套相应人财物支持。

为基层减负,需竖起“实效标尺”和“担当后盾”。要实现减负与增效的良性循环,需以“实效标尺”校准基层工作方向,又需以“担当后盾”消除后顾之忧。要‌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建立实效导向的考核体系,聚焦基层治理核心任务,建立“群众满意度+工作实效”的新型考评体系,减少台账检查、材料报送等过程性考核权重。要健全担当作为的保障机制,设立容错“安全区”,明确免责情形,建立“担当指数”评价模型,将攻坚克难表现、创新案例成效等纳入干部选拔核心指标;同时,建立“反向考评”机制,基层可对上级部门工作指令的科学性、实效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纳入部门绩效考核,从而让基层干部敢放下“迎检包袱”、拿起“施工图纸”。(云南省漾濞县瓦厂乡人民政府  李晓娟)

[责任编辑: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