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人民论坛评论 > 正文

人民论坛网评 | 解锁大国粮仓的“量质密码”

网评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明确到2035年,力争将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这一方案的出台,不仅为我国粮食安全筑牢根基,更解锁了大国粮仓的“量质密码”。

藏粮于地,筑牢丰产根基。守护大国粮仓,根本在耕地。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超过1.4万亿斤,这既彰显出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的责任担当,也对我国未来的粮食安全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幅员辽阔,无论是耕作制度,还是产业基础,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各地区要针对自然条件与生产现状精准施策,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粮食产量。例如,东北黑土区需要重点完善灌排设施应对常见的涝渍灾害,南方丘陵地带可以将矛头对准土地细碎化难题,西北干旱区则可聚焦节水增肥方面的技术突破。这种“一地一策”的科学布局,将自然规律、技术管理相结合,发挥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有效激活每一寸的生产潜力。

藏粮于技,激活产业动能。从“会种地”向“慧种地”转变,既是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必然要求,更是我国农产品真正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农科院《“十四五”发展总体规划》提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因此,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吉林农嫂食品公司与省农科院合作,运用科研院所先进的技术培育出高品质“吉农糯9”玉米,并在当地大规模种植推广。与此同时,延长产业链,将其进一步加工成速冻玉米、鲜食果穗等多类产品,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这种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的发展模式,一方面增强农业产业韧性,另一方面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建设农业强国及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注入持久动力。

系统布局,突破发展瓶颈。当前,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着资金投入分散、管护机制不健全、耕地“非粮化”倾向等挑战。针对以上问题,可以在部分地区试点,以效益农业为导向,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治理格局,让社会各类资本“劲往一处使”。同时进一步强化高标准农田全周期监管能力,完善监管机制,明确监管责任,全方位防止耕地“非粮化”。在河南南阳,政府创新性发行了高标准农田专项债,有效撬动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当地智慧农业设施的建设。浙江省则将“人防+技防”相结合,实施田长制度并配合遥感等技术手段,对耕地用途进行动态化监管,严格管理耕地用途。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的有机结合,为推动耕地保护、促进耕地资源的长期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基础。(作者:高雅馨)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