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人民论坛评论 > 正文

人民论坛网评 | 让科技“青苗”破土成才

网评

4月1日出版的第7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文章指出,要突出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精心引导、热忱关怀,促使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各级党委、政府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更悉心的举措打通青年科技人才培养链,让青年科技人才既做“追梦者”,更做“圆梦人”,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优异答卷。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青年科技人才的聚集,首在构建“近者悦、远者来”的引力场。制度环境是人才竞争的底层逻辑,需以破立并举的改革思维破除壁垒、创新机制。要打破户籍、学历等显性门槛,更要破解论资排辈的隐性规则,建立以创新能力、实际贡献为核心的评价体系。从科研经费的弹性管理到成果转化的权益分配,从职称评定的绿色通道到国际交流的便利保障,以每一项制度革新全力释放“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强烈信号。更深层次上,需培育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让青年在“鼓励探索、允许试错”的环境中敢为人先。制度设计与文化滋养的双重发力,方能构筑起人才向往的“强磁场”。

青年科技人才平台建设的关键,在于构建“压担子”与“搭梯子”并重的培养机制。在科研攻关中设置“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机制,让青年挺进创新最前沿;在成果转化中创设“双导师”“双挂职”等机制,使人才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在产业发展中推行融合评价、滚动支持等机制,强化长期创新能力‌。这种“非舒适区”的历练,既需打破年龄、资历的限制,给予青年挑大梁的机会,也要构建“传帮带”体系,为其成长注入持续动能。通过阶梯式培养、递进式历练,让青年人才在破解难题中锤炼本领,在应对挑战中实现蜕变,真正将知识厚度转化为实践力度。

人才生态的优化,重在构建“激励有为、保障无忧”的可持续发展环境。评价体系需从“量化考核”转向“价值引领”,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量化桎梏,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多元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要兼顾物质与精神双重维度,既通过股权分配、成果转化体现知识价值,也借助荣誉表彰、社会认同强化使命担当。服务保障更需精准施策,针对青年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定制职业规划、安居保障、健康休闲等个性化方案。当生态温度转化为情感归属,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青年人才方能心无旁骛地投身事业,在“被需要、被尊重、被成就”的生态中绽放光彩。(作者:任鑫、朱嘉阳)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