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为知己者死”,这句流传千年的古训揭示了人才工作的本质。在新时代的人才竞争中,单纯的物质待遇已不再是吸引人才的唯一要素,真正能让人才扎根生长的,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与关怀。唯有以真心换真情,用诚意赢信任,才能构建起人才与事业的命运共同体。
以情感纽带提升人才认同感。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种超越功利的赤诚相待,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浙江杭州,青荷驿站为初来乍到的创业者提供临时居所和创业指导;苏州工业园区设立苏青驿(站),安排专人对接青年人才的安居需求。这些细致入微的服务举措,正是对“礼贤下士”理念的生动诠释。当人才感受到被理解、被重视时,就会从内心深处产生归属感,进而将个人理想融入组织发展之中。
以制度保障提升人才获得感。《墨子·尚贤》强调“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道出了公平公正的用人之道。北京推行的“揭榜挂帅”制度,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选拔人才,打破科研“小圈子”;深圳实施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方案,率先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评价体系。这些创新实践体现了“治国之要,首在用人”的政治智慧。通过构建科学规范的评价机制、灵活高效的激励机制、周到完善的服务机制,既解除了人才的后顾之忧,又搭建起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使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
以文化认同提升人才幸福感。“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的疾呼穿越时空,映照着当代人才工作的深层命题。上海张江科学城打造年轻人向往的“科创不夜城”,既保留江南园林的雅致韵味,又融入现代科创元素;四川省拿出成都市黄金地段1700平方米打造“人才之家”,定期开展政策解读、学习培训、需求对接、金融支持、项目路演、项目签约等主题活动。这种将地域文化基因植入人才服务体系的探索,实现了“硬环境”与“软实力”的双重提升。当人才在组织中找到精神共鸣和文化认同,便会激发出持久的创新活力,形成“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情感认同。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面对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浪潮,我们要以更开阔的胸襟、更深厚的情怀、更务实的举措,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唯有如此,方能书写出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壮丽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智力支撑。
(作者:田树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