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大国基理 > 正文

【大国基理】基层“网红”现象解码:文艺素养成为治理创新“硬实力”

幻灯片-大国基理

金黄的油菜花浪里,“书记、镇长”踩着明快的鼓点跳起民族舞,短视频点击量破百万;春日诗会上,基层干部用原创诗歌描绘乡村全面振兴图景,台下掌声如潮。这些打破传统印象的场景,正悄然勾勒出新时代领导干部的素质新坐标——文艺素养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软指标”,而是基层治理创新的“硬实力”。

文艺素养是指对文学、艺术等文化形式的鉴赏和选择能力,它不仅仅是对文艺作品的欣赏和理解,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素质。在传统认知中,文艺常被视为“阳春白雪”的雅事,与严肃的公共治理似乎相隔甚远。然而,随着智媒化时代的到来,单纯的制度刚性管理已难以应对多元诉求,而文艺素养——包括审美能力、文化感知、创意表达和人文关怀——正悄然成为基层“网红”干部受到青睐的关键所在。

文艺表达:搭建干群沟通的诗意桥梁

深入挖掘地域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结合基层创新的生动实践,创作出更多接地气,具有基层特色、基层风格、基层气派的优秀作品,充分利用抖音等现代传播手段,拓宽传播渠道,让地方故事走向全国,甚至世界,是基层“网红”现象的共同特征。

当干部在直播镜头前讲述油菜花的生长周期时,忽然吟诵起“儿童急走追黄蝶”,田间劳作的村民会心地笑了。这种文化共鸣比政策条文更能穿透人心。浙江某乡镇干部组建“田埂诗社”,用方言朗诵本土诗人作品,原本拘谨的座谈会变成了情感交融的文学沙龙。文艺如同自带滤镜的镜头,将政策话语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生活语法”。在治理创新中,这种情感共鸣有助于增进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为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

审美赋能:激活基层治理的创新基因

文艺素养体现了个体对美的感知、对文化的理解。审美力正在成为基层干部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文艺素养不是点缀,而是治理创新的智慧来源之一。当政策制定者具备审美洞察力,当基层管理者拥有文化想象力,治理便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条文,而能真正触动人心、激发共创。

基层“网红”之所以受到关注,共同的特点是将文艺素养通过审美转化,锻造出雅俗共赏的“好作品”。江西某县通过“花海+国风舞蹈”的短视频传播带动农旅收入增长300%,擅长书法的镇长挥毫题写节标,热爱摄影的干部用光影定格最美花期,舞蹈特长者编排农耕主题演出,这些文艺特长转化为文旅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基层治理创新迸发的有效因子。

精神塑形:锻造新时代的公仆气象

剖析基层“网红”现象,基层干部文艺素养早已超越个人爱好范畴,升华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维度。当基层干部既能在田间地头丈量民情,又能在文化舞台展现风采,这种“刚柔并济”的素质结构,文艺素养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资源和智慧源泉,在治理创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清晨练毛笔字培养定力,周末读诗涵养情怀,闲暇时研究地方戏曲传承。这些文艺实践塑造着干部独特的精神气质。云南某驻村书记带领村民排演白族三道茶歌舞剧,在传统文化浸润中凝聚民心;山东某街道办组建干部合唱团,用歌声化解征迁矛盾。文艺修养赋予干部春风化雨的沟通智慧,让治理更有温度。

智媒化时代的基层“网红”现象揭示,文艺素养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笔”,而是书写治理创新答卷的“重要笔墨”。未来,期待每位基层干部都能有效提升文艺素养,在基层治理创新中展现出更多的“硬实力”。(作者:杨孟茜)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