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们要抓住电动化、智能化的发展机遇,继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外资合资企业充分利用我国的产业资源优势,与我国本土企业深化合作交流,创新合作模式,携手打造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共创开放包容、合作融通的汽车产业新格局。
传统汽车制造业独行单干会面临困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一代通讯技术、消费电子、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跨界技术与汽车行业的融合程度越来越深,特别是以大模型为代表的前沿AI技术正在迅速向新能源汽车渗透。它正以强大的动力推动汽车产业加速智能化。然而汽车产品、汽车产业都正在被AI重新定义,AI驱动将成为未来汽车企业的底层竞争力。面对如此大跨度的高新技术群,传统汽车制造企业单靠自己的独行单干会带来很大困难。跨界融合、协同创新是我们走向成功的捷径。
智能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智驾的发展。大模型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智驾的底层逻辑。好的大模型是靠海量数据推算出来的,谁拥有更多的大数据,谁就能更好地发挥大数据在智能技术上的优势,推动大模型的迭代,所以推动普及智驾的第一大底气就是数据优势。依托大模型深度挖掘海量的驾驶数据、运营的驾驶模式和决策逻辑,有效解决复杂场景下的安全难题,让车辆的行驶、决策、操控表现得更加熟练。数据量和研发实力是解决电动化、智能化的有力支撑。AI浪潮将把全球汽车行业的竞争推向深水区。从技术上来讲也是一场马拉松,用技术创新开路,一定会使智舱、智驾、智慧平台跨上新的高度。
智能驾驶何时能够完全实现?现阶段无论是从法律法规还是技术程度来说,都不具备落地的条件,目前的技术还达不到完全无人驾驶,只是具备了辅助驾驶功能。因此从安全角度考虑,在高速公路上不建议完全使用智能驾驶。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驾驶,需要等智舱、智驾、智电融合的整车达到全面智能化后才可实现,这将是一个智能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整个新能源汽车有三场变革:动力电动化、整车智能化、能源低碳化。我们现在只是实现了动力电动化。据测算,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600万辆,未来电动汽车保有量会大幅上升。智能驾驶将推动汽车行业从“机械工业”向“数字科技产业”跃迁,其影响远超出行本身,涉及能源、城市治理、社会保障等多个维度。未来十年,技术突破、政策协同与用户习惯培养将是规模化落地的关键,而社会需构建适应无人驾驶时代的法律与伦理框架,以实现技术红利最大化。
(孙宏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