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品牌智库 > 正文

代表之声

一个地方的发展活力同营商环境密切相关。如何积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更好凝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记者采访了4位全国人大代表。

——编者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工商联主席陈志列:

打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有利于促进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企业发展营造有利的市场环境。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过程中,必须深入实施公平竞争政策,强化反垄断执法,确保民营企业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近年来,各地通过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减税降费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等方式,为企业营造了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要进一步清理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破除经营主体反映强烈、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市场准入壁垒。对一些破坏企业公平竞争市场秩序的行为,比如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要加大惩罚力度,形成强大威慑,为企业持续创新发展提供坚实保障。要通过进一步积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政策环境,更好凝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本报记者李纵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衢州市市长徐张艳:

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说了算。让企业享受高效便捷、公平可及的服务,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出发点。近年来,衢州市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牵引,构建“企呼我应”问题处置和监督“双闭环”,成立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推动涉企问题一个口子归集、一个平台交办。同时,聚焦企业需求高频事项,化被动为主动,创新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实现从政府“有什么给什么”向企业“要什么给什么”的转变。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要围绕“服务最优、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全力打造更优营商环境。强化改革引领、数字赋能,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需求,以整体政府理念推动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高效协同,推进关联事项集成办、政策服务免申办。打好政策落实“组合拳”,健全为企业办实事制度,完善拖欠企业账款清偿长效机制,常态化开展营商环境“清障”行动,优化政策兑现流程、消除政策落地卡点。推进企业诉求直达快办,健全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分类分层分级解决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让企业轻装上阵、加快发展。

(本报记者刘军国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琪金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其鑫:

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

优化营商环境,必须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建议进一步完善法治保障,稳定政策预期和落地执行,更加精准地实施扶持政策,持续放大综合政策效能,助力企业健康发展。

完善法治保障。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建议司法机关加强打击、保护、监督、预防等手段的综合运用,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如加大依法打击侵犯企业合法权益各类犯罪行为的力度,保障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营造更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稳定政策预期和落地执行。民营中小企业对政策的连续性和执行的穿透力非常关注。目前,一些地方政策执行仍存在区域差异,部分领域仍面临政策目标与实际效果的衔接问题。希望各地政府更好地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民营企业发展预期。

更加精准地实施扶持政策。期待有关部门建立“一企一策”对接机制,针对不同行业和规模企业提供差异化支持。同时,期待进一步创新金融服务,降低融资成本与风险,构建“全生命周期”金融支持体系,提升金融服务产业效能。

(本报记者刘新吾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马一德:

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是塑造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方面。要不断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法治化水平,进一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加强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建设。加快建立面向新领域新业态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尤其是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领域要构建具有时代性、回应性的知识产权规则体系,为数字时代保护知识产权增加立法供给。推动知识产权制度与反垄断、公平竞争等领域法律法规的有机衔接,营造公平竞争的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

不断增强知识产权执法司法力度。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舆论关注、侵权假冒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区域,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增强监管实效性和震慑力。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审判职能,严格依法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提高侵权代价和违法成本,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持续提振投资创新创造信心。健全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进知识产权纠纷调解与行政执法、司法的衔接联动,坚持治罪与治理并重,最大限度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本报记者亓玉昆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