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前沿理论 > 正文

人口健康与绿色发展的三重协同路径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根本保障。人口健康与绿色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立足当前,人口老龄化、健康需求多元化、生态需求品质化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问题相互叠加、交织共生,人口健康与绿色发展的内在关联性更加凸显。统筹夯实绿色生态基底、培育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健全治理体系的三重路径,协同推进人口健康与绿色发展,既是系统破解发展难题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1.夯实绿色生态基底,筑牢人口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撑

绿水青山,润泽万物;人口健康,托举未来。良好生态环境不仅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更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生活的重要依托,关乎健康中国战略与全民健康目标的实现。人口健康与绿色发展的协同推进,必须立足于生态环境这一基础条件,夯实绿色生态基底,筑牢人口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撑。

良好生态环境是健康生活的前提,是实现人口健康与绿色发展协同推进的重要保障。一旦生态环境质量出现问题,就会对生态安全和居民健康构成现实威胁。一方面,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生态问题,不仅侵蚀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也通过空气传播、水源污染、食品链富集等途径直接影响居民健康,诱发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重大健康问题。另一方面,生态退化、气候变化、生态灾害频发,也带来了健康风险的叠加效应,形成了典型的系统性和外部性难题。这些现象表明,生态环境对人口健康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广泛性特征,单一领域的治理举措难以从根本上破解人口健康与绿色发展之间的协同障碍。因此,必须坚持整体性、系统性治理理念,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人口健康保障的深度融合,构建绿色生态—健康保障协同框架,打通生态环境与人口健康之间的内在关联通道,切实将绿色生态优势转化为人口健康红利。

具体而言,要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空气、水体、土壤污染的系统性、综合性治理,着力降低环境污染对公共健康造成的系统性风险,特别关注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切实推动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落到实处,为实现人口健康与绿色发展的良性循环提供坚强保障。同时,坚持优化生态空间结构,统筹城乡绿色空间布局,推动城市、社区、乡村绿色空间一体建设,打造绿色开放、宜居宜养的健康空间,夯实全民健康的生态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要完善生态健康风险防控机制,建立环境监测、生态风险评估与公共健康应急响应联动机制,推动环境质量监测与健康风险评估数据共享,健全生态环境健康影响评价制度,形成从源头防控到应急处置的全链条风险治理体系。通过系统推进生态空间优化、环境风险防控与绿色资源保障,不断夯实绿色生态基底,筑牢人口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撑,切实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健康中国战略的协同增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夯实生态安全与民生福祉保障。

2.培育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增强人口健康与绿色发展社会合力

绿色生活涵养大健康,绿色供给拓展新动能。在推动人口健康与绿色发展协同的进程中,培育绿色生产供给方式和绿色健康生活方式,是实现战略协同的物质基础和行为支撑。绿色健康生活方式是将宏观战略落到微观实践、将政策导向转化为群众行动的关键环节;绿色生产和绿色供给方式则作为行为层面的系统支点,决定了绿色生活方式的可持续性与普及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指明了绿色生产对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推动作用和支撑功能,同时也强调了绿色生活方式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保障人民健康中的基础性、长远性作用。绿色生活方式与绿色生产方式是相辅相成、互促共进的行为—供给系统,二者共同构成支撑协同战略的社会运行基础。从根本上看,健康中国战略与绿色发展的协同推进,归根结底要落实到绿色生产、绿色供给和亿万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日常行为之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产供给方式与居民生活方式加速变革,绿色消费、健康出行、全民健身等行为方式不断拓展;绿色食品、绿色包装、绿色出行等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持续丰富,绿色基础设施和绿色供应链体系逐步完善,绿色生活与绿色生产相互促进的良性格局初步显现。但同时,过度消费、资源浪费等不健康、不绿色的生活行为仍较普遍,既增加了人口健康的负担,也加重了生态环境压力,制约了人口健康与绿色发展协同效应的释放。通过系统倡导与引导,将个体选择转化为社会行动、价值认同转化为行为习惯,并依托绿色生产体系与优质供给,提升绿色消费的可及性与可持续性,不仅有助于降低居民健康风险,减少资源消耗,也为推进人口健康与绿色发展协同提供坚实支撑,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此,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协同推动绿色生产转型与绿色生活方式养成,健全绿色供需互动机制,在价值引领、行为引导、社会参与、制度保障等方面协同发力,推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深入践行。

在价值引领层面,深化绿色健康理念宣传,将绿色发展与健康中国战略理念融入教育、宣传和政策体系,通过学校、社区、媒体等渠道,持续增强全社会的认同与责任意识,引导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在行为引导层面,提升绿色健康公共服务供给,建设完善绿色场馆、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推动绿色食品、绿色出行等绿色行为的场景建设,为居民提供便利条件和实践平台。特别关注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建设适老适幼绿色空间。在社会参与层面,动员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家庭等开展绿色健康社区、单位、家庭创建,形成多方联动的治理格局,营造人人践行绿色生活的良好氛围。在制度保障层面,应健全政策体系,完善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等激励机制,统筹绿色技术创新与产业政策,引导绿色食品、材料、能源等重点领域供给转型,探索绿色积分、健康奖励等措施,推动形成制度支持与行为倡导,释放协同发展效能。

3.健全治理体系,提升人口健康与绿色发展的协同治理效能

作为一项跨领域、跨部门、跨层级的复合型公共事务,人口健康与绿色发展的协同推进,需要依托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治理体系,推动多元主体有效协作,汇聚治理合力,构建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相统一的治理格局。这不仅有助于破解健康需求多元化与资源环境压力叠加的治理难题,也有助于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治理创新的制度保障和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切实实现公共福祉与生态福祉的协同增进。

当前,我国在推动人口健康与绿色发展协同治理方面,仍面临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和政策制度短板。一方面,相关政策制定与执行中存在职能分割、政策割裂、机制脱节等问题,公共卫生、生态环境、城乡建设、社会服务等领域之间缺乏系统统筹与政策协同,部门壁垒和领域界限严重制约协同效能的释放;另一方面,治理过程中多元主体参与不足,社会组织、企业、科研机构、社区家庭等社会力量的作用尚未有效发挥,协同治理的社会基础需要夯实。破解上述问题,必须坚持系统集成、协同推进,着力从战略统筹、治理机制、政策工具、区域推进等方面系统构建协同治理体系,加快推动制度创新与政策整合,打通人口健康与绿色发展协同推进的体制机制通道,切实提升治理效能。

在战略统筹上,要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集成。推动绿色发展与健康中国战略有机融合,构建上下贯通、条块协同、系统推进的战略框架,明确总体目标、阶段任务与实施路径。在治理机制上,建立部门协同与多元参与机制。一方面,推动卫生健康、生态环境、城乡建设、交通出行等相关部门协同发力,建立政策协同决策机制,完善信息共享、执法联动、资源整合等协同推进机制。另一方面,广泛吸纳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社区家庭等多元主体参与,提升协同治理的社会动员力和执行力。在政策工具上,推动制度创新与资源整合。一方面,完善财政、金融、产业、社会等政策工具,创新绿色健康财政激励政策、绿色健康产业发展基金、绿色金融产品等政策措施,推动公共资源配置向绿色健康领域倾斜,提升协同治理的政策供给能力。另一方面,健全绿色健康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强化绿色健康技术研发支持,拓展绿色健康产品与服务供给,切实将协同发展要求融入具体政策工具和公共服务体系。在区域推进上,注重创新试点与典型示范。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建设人口健康与绿色发展协同创新示范区,探索绿色健康城市、绿色康养社区建设模式,通过区域试点带动全国协同治理体系建设,推动局部创新向整体提升转变。

协同推进人口健康与绿色发展,不仅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和生活质量,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助于实现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平衡,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从战略意义看,三重协同路径的构建,有利于破解我国当前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健康需求多元化、生态需求品质化与资源环境压力叠加的现实难题,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协同发展新动能。

(作者:梁海伦,系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副院长、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