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永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教育强国建设目标既定,合理高效配置资源是有序有力推进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联组会时强调,“要着眼现代化需求,适应人口结构变化,统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统筹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建立健全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战略层面明示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当务之急。
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命题,教育资源配置承载着服务国家战略、回应社会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多重使命,是破解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根本路径。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教育投入持续增长,教育资源迅速增加,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也要清醒认识到,在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国内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人口濒陷结构性危机的背景下,我国教育资源配置还存在供给总量不足、区域城乡差距明显、人才供需结构性错位、资源利用效益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建设教育强国,迫切需要建立健全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为应对危局、把握大局和开创新局提供有力支撑。
以教育“三大属性”为遵循,落实政府建设主体责任
“谁来建”是资源配置机制建设的首要问题,直接决定资源配置的价值取向和内在逻辑。资源配置的主体主要有政府和市场,在不同领域和不同阶段中,政府和市场所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在我国,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的主体责任主要由政府承担,这是由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属性所决定的。教育资源配置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政策和方针的重要途径,体现强烈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
合理高效配置教育资源,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建立健全资源配置机制必须围绕这一根本问题和核心课题,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坚决反对把资源配置仅仅作为一个供需技术问题的观点。实践中,合理高效配置资源总是通过优化社会生产关系来实现。因此,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理应高度体现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和国家意志的要求,确保这一机制能够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制度优势。
合理高效配置教育资源,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教育资源配置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满足人民的教育需求为追求,注重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与均等化,缩小教育之间的各种差距。必须正确处理好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坚持“民为邦本”,心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聚焦老百姓关心的上好学校、教育公平、学业负担、身心健康、就业等问题,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必须正确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将人民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主体,将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尺度,更加注重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必须正确处理好“塔尖”和“塔基”的关系。既要着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也要注重整体国民素质提升;既要推进城镇教育现代化进程,也要托举农村教育质量整体跃升,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异,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合理高效配置教育资源,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在教育事业发展全局中,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集中投入国家急需的战略人才培养、“卡脖子”领域的科技创新突破上,出好人才、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充分发挥教育对科技、人才的支撑作用。
以合理高效配置为目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机制
“怎么建”是资源配置机制建设的核心问题,聚焦在资源总量有限的约束条件下,如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方式,达到兼顾公平、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建立健全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从宏观层面来说,优化资源配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从中观层面来讲,完善供需适配,服务产业发展需求;从微观层面来讲,激发教育活力,服务教育内涵式发展。在战略规划、模型构建、制度创新、能力提升、社会参与及评估反馈等方面,构建制度保障的完整框架,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长效支撑。
积极探索更大力度的政府统筹调配方式。面对人口变化、城镇化推进、经济发展差异等带来的教育资源城乡、区域、校际和群体间不均衡问题,创新政府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加大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跨区域协同发展力度,打破各自为政的旧有格局,提高跨区域教育资源共享水平。积极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城乡对口帮扶机制等制度创新,以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建立基础教育市县结合管理体制,加大市域内资源统筹调配力度,强化市域内区县间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打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组合拳”,以中长期稳定走势来平滑近期短期波动,以有余补不足,提高教育资源整体使用效率和供给弹性,打造更具活力的更有韧性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
大力拓展政府和社会相结合的资源供给方式。教育资源供给在坚持公平配置原则的同时,对于可以且适宜由社会配置的公共资源,要切实遵循供需适配规律,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一方面,进一步优化政府统筹,在加强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公益性的同时,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和社会补充投入等方式,纠正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等现象。另一方面,推进教育资源要素市场发展,在坚持教育公益属性和教育服务准入制度的同时,激发社会办学、助学的主动性和活力,推动社会投入和政府投入更好配合,实现更多更好更有效率的教育资源供给。
持续优化各级政府间资源纵向调配方式。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职责分工。中央政府着力加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资源均衡配置,科学建立公共教育服务指标和评价指标,合理分配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和管理职责。省级政府加强省域教育资源统筹,市县负责直接面向基层、与当地居民密切相关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加快形成与各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与财力相匹配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重点完善教育领域“钱随人走”的政府间转移支付机制、教师编制统筹调配和动态管理机制等,加快建立权责清晰、相对均衡的各级政府间资源配置关系。
加快发展数字化资源配置方式。资源配置的核心在于科学决策,决策的基础是信息和数据,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数据和信息准确高效地传递给资源配置的决策者。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5G网络等为基础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重塑传统资源配置底层逻辑,资源信息和数据流通更具效率,资源配置的组织过程更为精准、方便、快捷且成本低廉。通过构建统一规范的教育资源配置数字化平台,实现资源配置责任部门、供给主体、需求主体之间信息直接交流共享。根据各地各校的不同情况和特点,分类分领域精准匹配资源供给需求信息,确保资源配置过程公开公平公正,资源配置的效益和效率显著提高。
以建成教育强国为旨归,突出教育资源配置重点
教育改革的底层逻辑就是资源配置机制建设。资源配置具有撬动和引导作用,在不同需求主体间选择和权衡并确定配置策略,可以向社会发出明确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信号,实现更加合理高效配置资源,为加快教育强国建设、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提高教育资源的供给水平是基础。合理高效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首先是要有充足的资源供给总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肩负起教育强国建设的政治责任,落实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教育资源和经费投入水平要求,统筹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逐步提高预算内投资用于教育的比重,持续加大教育经费、教师编制、办学条件等方面保障力度。
保障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根本。在事关“培养什么人”问题上,要有足够的教育资源投入为基础。盯紧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抓牢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关键举措,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方面配齐配足配好教育资源。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打造一批“大思政课”品牌,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和成果应用。组织学生体验感悟新时代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支持学生参加红色研学之旅。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加快补齐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资源短板。
促进教育公平是底线。教育资源配置要切实保障所有人平等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高度重视农村教育,补齐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短板。以县域城乡教育一体化为视角,平衡好“在地”逻辑与“流动”逻辑,做大做强县域教育,以教育城镇化反哺乡村教育,提高乡村教育质量,放大乡村学校功能,使教育中心同时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中心。同时,加快建立财政转移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挂钩的动态联动支持机制,逐步实施非户籍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均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增加高等教育投入是急需。立足未来10年战略研判,承担保障国家安全的生力军和基础力量主要源于高校,需要优先保障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在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上,把经费增量优先投入高等教育。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数据,高等教育财政经费占GDP的比例,OECD国家平均水平为1.26%,中国仅为0.86%。同时,解决经费使用中存在的分散、低效、重复问题。在人才培养资源投入上,对标国家战略要求,加大在校生工程能力、实践能力、再学习能力培养的资源投入力度,注重关乎国家安全的战略人才培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努力培养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充分发挥其有效整合科研资源的作用。在科技创新资源投入上,优化配置优势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高校基础科研能力建设,加快构建和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教育是制高点。当今世界,得AI者得天下;未来教育,必由人工智能重新定义。传统教育体系形成于工业时代,具有资源配置集约化、标准化特征,无法满足大规模因材施教的教育发展需求。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集中供给海量教育资源,并融合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数字空间,组建跨班级、跨学科、跨时空的教育资源共同体和学习共同体,将真正推动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在更广泛的教育意义上,人工智能还将打破教育资源的有形边界,在学校与家庭、教育与社会、中国与世界之间构建共创共享的无尽前沿,塑造更为灿烂的教育文明图景。
建立健全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这一过程需以科学方法论为指导,以制度化管理为保障,兼顾公平与效率、短期与长远、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教育资源的“精准滴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