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所在
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问答》
春日里,草长莺飞,人们纷纷来到户外踏青、赏花,感受身边的绿、眼前的美,乐享大美中国、无限春光。图为4月6日,人们在山东省滕州市上善公园休闲。新华社发 李志军 摄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行动起来,动员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造林绿化,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弘扬生态文化,汇聚共建美丽中国的磅礴力量,让祖国大地更加绿意盎然、生机勃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
日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问答》(以下简称《问答》)出版发行,以问答体的形式,全面系统、深入浅出展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问答》紧跟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发展步伐,聚焦理论热点难点,回应社会关注关切,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权威辅导读物。我们要学好用好《问答》,深入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体系、时代价值、理论品格,坚定不移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深入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完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就其主要方面来讲,集中体现为“十个坚持”,即: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这“十个坚持”深刻回答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历史依据、基本原则、核心理念、宗旨要求、战略路径、系统观念、制度保障、社会力量、全球倡议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随着实践深化不断丰富完善的科学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明确提出了“四个重大转变”,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其中,“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是思想和理论的转变,是认识之变、理念之变、思想之变,为其他重大转变提供了根本遵循。这“四个重大转变”高度凝练总结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凸显了历史和现实相贯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国内和国际相关联的鲜明特征,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征程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即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其中,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居于管总和引领地位,高质量发展是高水平保护的目标指向,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这“五个重大关系”是我们党总结新时代的实践经验,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与“十个坚持”“四个重大转变”共同构成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新创造、新发展、新成果的集中体现。
全面认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科学揭示了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思想财富。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时代表达。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来源,而且给人类提供了生产资料来源。自然物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精华和理论品格的基础上,运用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生产和生态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认识,将其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紧密结合,创造性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自然物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阐释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协同共生新路径。这些新理念新创造是对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物质主义膨胀、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批判与超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内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与时俱进。
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多次强调要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充分借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等生态智慧,强调“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进一步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深刻阐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结合当代中国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古代先哲的生态智慧进行深度挖掘、提炼和升华,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崭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体现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绿色生活方式融入日常,社会主义生态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在新时代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在二十一世纪的当代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实践指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和未来,创造性提出“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深刻认识到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是全方位变革,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目的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坚持绿色发展突破了旧有发展思维、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是对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般规律的深刻把握。新时代十余年来,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超过6%的经济增长,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和“含绿量”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改善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绿色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为新征程上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和持续向好的基础。
应对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的解决方案。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和极端天气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面对不断加剧的全球生态环境危机和亟须破解的全球环境治理困局,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文明发展和人类前途命运的高度,准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强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提出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一系列主张和倡议,既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也符合当今世界应对生态危机的形势要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价值取向,为广大后发国家跳出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提供了新选择,进一步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全球行动。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我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多边主义,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切实履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环境公约义务,有力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作出中国贡献。
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学习好运用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所在。要坚持学懂弄通做实,深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开放性和时代性、人民性和实践性,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学深悟透、知行合一。
坚持全面系统学,深刻领悟这一思想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刻阐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丰富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把握人类文明与生态演变动态关系,精准识别文明兴衰演替规律,系统论证了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必然性,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容和重大成果。这一重要思想经过历史和实践检验,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典范。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观点论断,是相互贯通、有机统一的。必须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全面地而不是局部地去学习领会。要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入把握这一思想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深刻领悟这一重要思想背后的坚定信仰追求、历史担当精神、真挚为民情怀和务实思想作风,更好地用以指导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融会贯通学,全面把握这一思想的开放性和时代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通经济、政治、社会、历史、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是开放包容、不断发展的理论。这一思想既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吸收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又丰富和拓展了世界可持续发展的经验成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客观实际,以及人类社会长远发展需求,创造性回答了当代中国和人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科学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充分彰显了开放包容、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生机活力。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放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中,同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等贯通起来,准确把握相互之间关系,更加深入把握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放到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构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坚持联系实际学,扎实践行这一思想的人民性和实践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热切期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这一重要思想内在的根本立场、价值旨向,筑牢了广大人民群众高度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坚实基础,也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勠力同心、砥砺奋进,共建美丽中国的力量源泉。人民性和实践性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过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实实在在解决一批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和实践性。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要坚持人民立场,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大问题,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切实把学习实效转化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转化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自觉行动和工作成果,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把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引向深入。
(作者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