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省海宁市海洲街道紧扣城乡融合发展命题,以“党建红链”牵引改革破局,通过国资运营市场化、治理模式精细化、资源整合全域化,以“动力源”“服务网”“要素链”为依托,探索了推动城乡融合的新路径。
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城乡融合“动力源”
海洲街道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通过国资运营市场化转型与治理单元精细化,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下资源错配、动力不足等难题,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可持续动能。一是打造“引擎”。街道成立该市首家强社公司“潮富公司”,以国资市场化运作实现“财政输血”向“自我造血”的转变。公司设置物业服务、文化传媒等五大业务板块,其中“潮物业”板块通过“基础服务+增值创收”模式入驻9个老旧小区,既解决市场失灵导致的物业管理真空,又带动道闸广告等衍生收益;二是构建“通道”。创新“5+5+1”党建联建机制,划分“红社治家”“青亲益家”等5大片区,通过建立联席会议、项目共推等机制,实现城乡之间、村社之间资源互通、经验共享;三是打通“末梢”。街道以网格化治理为支点,推动治理效能全面提升。如,新庄社区将辖区细分为7个网格、28个微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和党员中心户,推行“三勤四清五到家”工作法,构建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协同破局”的基层治理新范式。
多元共治协同:织密城乡融合“服务网”
城乡融合发展需突破传统行政主导模式,构建党建引领下多方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海洲街道以“服务下沉、力量融合、公益嵌入”为路径,推动城乡治理从“单一管治”向“多元共治”跃升,形成全链条、多层次的民生服务网。一是打造“红磁场”。坚持将党建资源转化为服务效能,通过品牌化、场景化设计激活党群纽带。其中,以新庄社区为试点,创新打造“吾新五微”机制,该工作法广泛吸引党员、居民、企业、商户等多方力量参与社区治理,为构建条块结合、优势互补、紧密联动的社区共建大格局探索了新经验;二是激活“共治圈”。以需求为导向,精准链接企业、商户、社会组织等资源,构建“互补共生”生态,引导企业反哺社区治理。如,新庄社区打造了“UP SPACE尚空间”社企融合发展项目,社企共同打造党群服务阵地,打造了集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UP+”联合共享体;三是构筑“强支撑”。街道致力于建立“全龄赋能”机制,释放城乡人力资源潜力。一方面助青年融入,依托各类载体,推出青年人才扶持项目,使得一大批有本事、有梦想的年轻人投身创新热土。另一方面促银龄有为,通过打造“老年志愿队”“银发服务队”等,动员老年人群体广泛参与社区事务。
资源全域共生:贯通城乡融合“要素链”
城乡融合发展需打破要素流动壁垒,推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城乡价值再造。海洲街道以“全域整合、文化赋能、产城互促”为主线,激活闲置资源禀赋、重塑文化认同、畅通要素循环,构建城乡“一盘棋”共生格局。一是开辟“新空间”。针对城乡资源“沉睡”与利用低效问题,海洲街道构建“政府引导+国资运营+市场参与”盘活机制,依托“潮富公司”分类盘活各类闲置资源,给增收创造了必要条件。二是打造“共同体”。聚焦城乡文化割裂、认同弱化痛点,创新文化融合模式,新庄社区打造的爱国主义教育园接待参观团500多批,成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厚植爱国情怀的生动实践场所。三是构建“循环链”。立足“以城带乡、以产兴城”,推动产业与城乡功能深度耦合,除了用好“浙里办”“海宁通”等数字服务平台,构建优质营商环境,街道还依托皮革城、银泰商圈等资源,全力孵化“共富工坊”等业态,以推动共富“循环”转速提升。
(作者:陈曦,浙江省海宁市海洲街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