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党建 > 正文

让流动党员心有归处

当前,随着人口流动日益频繁,流动党员管理已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课题。要让流动群体真正融入组织,既需要打破地域壁垒的硬举措,更离不开传递关怀的软纽带。关键在于以动态管理为基础、以发展赋能为支撑、以情感认同为归宿,让流动党员真切感受到“身流动而心不离”。

组织覆盖要“如影随形”。破解流动党员“隐形化”的难题,需建立全周期动态管理体系。通过整合多部门信息资源,构建全域动态数据库,让党员走到哪儿,信息就更新到哪儿,党组织随时能联系上人,确保组织关系“云上流转、落地生根”。在流动人口密集区设立红色驿站,推行云端组织生活与实体服务相结合的运作模式,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全天候组织接入,避免党员在流动中成为“断线风筝”。着力构建跨区域协同机制,完善流出地与流入地责任共担机制,建立组织关系接转标准化流程,明确双方管理职责,避免出现“两不管”现象。运用智慧党建平台实现党员身份认证、教育培训等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形成流出有报备、流入即报到、全程可追溯的闭环体系。

发展赋能需“精准滴灌”。聚焦流动党员职业发展需求,打造全链条赋能机制。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分层施策,面向初入城市的党员提供职业技能培训,链接就业市场开展订单式培训,实现培训成果可积累、可兑换。整合市场监管、税务、金融等部门资源,为创业者提供“一站式”证照办理和低息贷款服务,搭建孵化通道。遴选优秀企业家、技术能手组建“红色导师库”,定期开展经验分享,形成互助提升的良性生态。深化人才双向培育工程,通过项目合作、技术指导等方式搭建城乡联动平台,一方面建立“党员先锋岗”认领制度,引导参与基层治理等服务;另一方面推动技术经验反哺乡村全面振兴,促成流动党员与家乡产业项目精准对接,形成人才流动与区域发展的良性互动。

情感维系当“双向奔赴”。化解地理流动带来的疏离感,需做到“组织关怀-家庭支持-文化认同”三方面发力。成立“红色管家”服务团队,配备专职网格员解决租房落户、子女入学等实际生活需求,让服务触角延伸至民生细节。建立留守家庭关爱机制,在流出地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常态化帮扶,为留守家庭提供农忙帮扶、老人照料等常态化服务,让组织的温暖看得见、摸得着,消除流动党员后顾之忧。与此同时,文化认同建设需要注入更多柔性力量,通过“云端议事厅”“乡音党课”等线上平台,创新开展组织生活形式,唤醒乡情记忆与身份认同。将服务成效转化为情感纽带,使党员在获得实际支持的同时,建立起对组织的精神依附,实现“身离心不离”的情感归属。

(作者:高昱玥,江西省靖安县委组织部 )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