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致学校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为引领,始终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高度,着力强顶层设计、重前置预防、抓工作效能,系统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加速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新一批杰出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顶层设计,纲举目张推进心理健康工作高质量开展
健全工作机制。党委常委会将心理健康工作列入定期研究事项清单,每年听取专题汇报,校党委书记、校长亲自研究谋划部署。坚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五育并举”的前提保障优先支持发展,成立以分管校领导任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学校党委全面领导、学工部门统筹协调、8个部门无缝联动、全校力量共同参与的有效机制,形成全校上下一盘棋的心理健康工作格局。
突出建章立制。将制度建设贯穿心理健康工作各环节,坚持明标准、定职责,制定实施《学情分级预警与帮辅实施细则》;坚持重落地、强指导,编制下发《学情工作手册》《心理危机干预手册》等实操手册;坚持强应急响应、重信息畅通,建立学情报送制度,做到突发学情即刻速报、常态学情定期简报;坚持压责任、强闭环,制定实施《重大学情责任倒查与问责办法》。近年来,在学校重大学情责任倒查与问责机制的持续推动下,党员干部学情工作底线意识进一步增强,学生健康成长的安全保障网进一步织密织牢。
强化工作保障。坚持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空间保障多管齐下,建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按师生比要求配足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超额配备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坚持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称单独评审,打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技术职称晋级通道;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项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高标准打造个体咨询室、情绪宣泄室等场所,学院全覆盖建立二级心理辅导站。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在学生公寓建立若干“心灵驿站”,为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强化重心前移,引领支持青年学生筑牢心理健康防线
强化心理育人资源供给。以教学活动为抓手,面向新生全覆盖开设“大班理论讲授+小班互动教学”的32学时“心理第一课”必修课,结合学生兴趣开设13门心理健康热门选修课。针对班级全覆盖设立学生心理委员、寝室长等学生骨干,年均开设16学时专题培训课程及20余场讲座、团体辅导等专项培训。每年组织开展“5·25”心理健康文化节系列活动,打造阳光“心”工程等8个心理育人品牌,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涵养乐观向上、理性平和的积极心态。
提供个性化心理健康服务。以咨询服务为抓手,坚持每年全覆盖开展心理测评,为学生提供“一对一”心理访谈服务,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组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供早中晚全时段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第一时间化解心理“阴霾”。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供24小时全时段心理援助热线服务,加强应急心理援助和干预疏导。组织辅导员下沉到“心理第一课”小班授课,强化提前发现和主动介入。
壮大心理育人队伍力量。以队伍建设为抓手,持续开展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专业培训和督导,邀请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知名学者、心理专科医生加入心理健康工作队伍。面向辅导员搭建互动交流平台,有计划组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到基层学院担任兼职辅导员,每周开展学工沙龙。针对心理工作现实困难互学互助,定期开展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培训,着力提升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坚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新进教师岗前培训,面向导师、班主任、后勤工作人员、家长等群体开设心理健康专题培训,设立学生心理联络员,形成全员参与心理育人的浓厚氛围。
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场域。以社区建设为抓手,推动心理健康育人力量下沉到“一站式”学生社区,依托二级心理辅导站、辅导员、心理委员、寝室长建立起“学院—年级—班级—寝室”四级心理育人格局。建立学工部门领导、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分片对接学院制度,常态化开展社区心理健康工作指导和研判。构建辅导员夜间在学生社区值班机制,加强寝室走访与谈心谈话,及时发现心理问题苗头。
科学应急干预,以“四类三级”学情工作体系保障高水平工作效能
抓好预警发现。建立“四类三级”学情工作体系,精准分类,科学分级,将深奥复杂的心理学知识转化为易识别易判断的学情表征。建立多维学情发现渠道,通过每年全覆盖心理健康筛查,辅导员每学期全覆盖与学生谈心谈话、全覆盖走访学生寝室和实验室、全覆盖与班主任和导师等联系交流,全面摸清学生情况,及时预警发现重点学生群体。
坚持多元协同。面向校内组建由学工、心理、保卫、后勤等部门和学院组成的联动式工作专班,并“一竿子插到底”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寝室”四级联动预警网络。面向校外积极协调属地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医院”学情联动机制,将学生家庭纳入学情工作范围,深化与地方公安、消防、医院等机构的常态化沟通和协作机制,确保突发学情校内外各方力量第一时间即时响应、全员参与,形成有效合力。
做到精准处置。组建学情工作办公室,建立学情工作专班机制,集中力量妥善处理危机事件。落实每两周开展一次学情研判工作机制,基于“一手”最新学情表征,“一人一议”研判学情发展走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家不定期介入研判,针对情况复杂的学情随时深入一线精准把关指导。在帮辅转化上落实“一人一策”,针对列入“四类三级”学情预警的学生,通过校内外多方高效联动、因人施策,靶向做好学情帮辅转化。
(作者系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