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发现》杂志社社长,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副会长、研究员 王海平;顶端新闻特约专家 常战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格局,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支撑,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要素和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抓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发展空间格局。这些重要论述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指引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新征程,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充分释放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蕴藏的巨大内需潜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和坚实支撑。
持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科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既是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所在。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要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功能定位、城镇化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全面推进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完善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畅通参加社会保险渠道,扩大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覆盖面,为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提供兜底保障。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以公办学校为主,将随迁子女纳入流入地义务教育保障范围,加大公办学校学位供给力度,保障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受教育权利,持续推动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使其享受城市公共服务,改善生活。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在具备条件的城市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
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持续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一体推进城镇和乡村规划、建设和治理,加快补齐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弱项,促进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健全市政交通、市政管网、防洪排涝、防灾减灾设施,加强数字化改造,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县城发展质量,持续优化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不断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效益,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健全医疗卫生、教育、养老托育、文化体育、社会福利设施,促进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推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提高精细化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需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完善产业平台、商贸流通、消费平台等配套设施,推动县域产业协同发展,发挥各类产业园区带动作用,促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引导县域产业集聚发展,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更好释放县域经济的发展韧力、潜力、活力和动力,有效促进县域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人口集聚相统一,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打造一批工业大县、农业强县、旅游名县、专业化县、生态优县、转型发展示范县,增强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特别是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城市更新是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统筹城市低效用地再开发,加快健全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加强燃气、给排水、热力、地下管廊等建设和协同管理。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完善无障碍适老化配套设施,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城市空间的公平性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获得性。加强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领域投入,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城市业态、功能、品质,更好满足和适应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持续发展现代化都市圈。都市圈是地区参与国际与国内经济分工与竞争的重要地理单元,更加突出规模经济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有助于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优化人口、产业和空间布局,在区域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核心增长极作用,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以增强都市圈基础设施连接性贯通性为重点,加强高速铁路、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加快构建都市圈公路和轨道交通网,提高都市圈城市之间的通勤效率,加强城市之间有序顺畅地流动。统筹都市圈市政一体化规划建设管护和信息网络建设,推动供水、供电、供气、供热、排水等各类市政管网合理衔接,提升基础设施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水平。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的物流运行体系,提升都市圈物流运行效率,推动物流资源优化配置,支撑和引导都市圈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促进都市圈经济、社会和生态高质量发展。推进产业一体化发展。要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通过产业协同发展政策避免同质化竞争。围绕国家战略,以构建都市圈多层次产业布局体系为载体加强产业协同,加强各级政府在促进科技创新、资金融通、知识产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税制改革等方面的制度保障,促进都市圈人口、土地、资本、技术、数据等资源要素通过有序流动实现区域合理布局配置,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完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化产业分工,促进功能互补,共同培育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统一大市场,引导产业在都市圈合理布局,实现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充分发挥区域发展的规模效益和集聚优势,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与合作共赢,不断提升区域发展的整体效能和核心竞争力。推进一体化发展机制。加快构建都市圈协商合作、规划协调、政策协同、创新协作、利益共享、环境共治、社会参与等机制,强化都市圈规划与城市群规划、城市规划的有机衔接,统筹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社会治理一体化发展,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清除市场壁垒,营造规则统一开放、标准互认、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环境,实现跨行政区合作优势互补,汇聚形成促进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强大合力,提升都市圈发展质量和现代化治理水平。
持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是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最终实现所有地区的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目标的关键举措。以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契机,持续加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力度,持续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稳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升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区域重大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之间在空间上的相互支撑,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创新完善跨区域产业转移建设运营模式,健全区际合作收益共享成本共担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深化东、中、西及东北地区产业合作、资源互补、劳务对接、人才交流,推动产业优化布局与区域有序梯度转移,提升资源要素跨区调配能力,促进区域发展更加平衡、更加协调。统筹推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协同发展,支持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老工业城市和欠发达地区振兴发展,助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依托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陇海—兰新线、京广—京哈线、沿黄交通廊道、内河航运网络,持续深化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持续扎实做好长江、黄河母亲河保护工作,促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黄金水道、中欧班列联通,强化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城市群间经济要素流动畅通畅联,构建内外联动、多点支撑的空间格局,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断积蓄强大势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