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以“坐标系”擘画乡村全面振兴蓝图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当“优先发展”的号角与“千万工程”的经验同频共振,便奏响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最强音”。广大党员干部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主力军,应勇于担责、善于作为、敢于奉献,构筑“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的高质量发展坐标系,开辟农村现代化发展新模式。

以“农业增效益”为X轴,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根基。农业强国的本质是农业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一方面,锚定科技创新,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推动农业生产从“会种地”变为“慧种地”。智慧农业赋能精准生产、智能管理、高效流通,让农业从“靠天吃饭”转向“靠数增收”。另一方面,建立“农业+”的产业融合新模式。打破传统农业产业链“短”的困局,推动农业与文旅、研学、电商等行业的跨界融合,打造农业多元化,提升农业附加值,增加农业效益。同时,通过强化农业全产业链延伸,推动种植、加工、销售等全链条式发展,将传统农业升级为“接二连三”的复合型产业,提高产业韧性。

以“农村增活力”为Y轴,激活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当乡村发展拥有新鲜血液,发展才有无限活力。首先在于“引”,在政策制定方面,应当加大对复合型人才的倾斜力度,可设立“乡村人才专项基金”,用于帮助扶持智慧农业项目、农业科技创新等,吸引更多的有才之人回乡创业。其次在于“留”,“引得进”更要“留得下”,通过完善基础设施网络,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完善人才服务机制,从而满足其对现代文明的需求,让人才真正扎根于乡村沃土之中。最后在于“用”,“人尽其才”才能盘活乡村,要深入了解不同人才的专业技能背景,科学合理安排人才,才能最大限度转化人才效益,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劲动能。

以“农民增收入”为Z轴,织密民生福祉的保障网。一是需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着力于乡村富农产业,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大力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多农民就业途径,共享农业转型升级红利。二是需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织密农村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保障兜网,让农民无后顾之忧。乡村全面振兴画卷的绘就不仅体现在收入上的增长,更是呈现于发展机会的平等和权益保障的完善,全方位体现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作者:浙江省兰溪市横溪镇人民政府 伍佳慧)

[责任编辑: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