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党建创新 > 思政实践 > 正文

讲“活”  讲“透”  讲“潮”

持续推进思政课提质增效(专题深思)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指出:“要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坚持守正创新,在话语、叙事、技术上下功夫,致力于把思政课讲“活”、讲“透”、讲“潮”,不断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在话语上下功夫,把思政课讲“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要有境界,语言也要有魅力,从教师的话语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和学识。”话语是人类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生成的、彰显价值观念的语言现象。话语作为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教学载体,其内容、形式、质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成效。

讲好思政课要善于创新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不断增强思政话语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要善于对政治话语、学术话语进行讲授解读,依照话语体系的内在逻辑,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真挚饱满的情感,不断创新思政课的言说方式,以“接地气”的生活话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政治话语、学术话语。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提升思政课的言说艺术,注重对生活话语进行学理化提升,构建学生易于认同的话语形式,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学生通过话语之美领悟思想之美。

在叙事上下功夫,把思政课讲“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讲故事,也可以是一种以叙事为载体的教育方式。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如何把道理讲透,讲得学生爱听、愿听,听得进去、增强认同,尤其需要把“讲理”和“叙事”结合起来,践行“事在理中”“以理观事”的理念,不断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与吸引力。

具体来看,一是要“选好叙事”。叙事要兼具深刻性、生动性、典型性,要选择具有丰富内涵、生动感人、有突出代表性的故事。叙事既可以讲“大人物”的故事,也可以讲身边人的身边事,增加受众的亲切感和代入感。二是要“叙好事”。叙事的要义在于讲评结合、夹叙夹议,把讲故事和讲道理结合起来。三是要注重叙事的“因事而化”。既要善于把握“事”的多样性与发展性,又要提升“化”的针对性和引领性,从宏大叙事、微观叙事、个体叙事等多重叙事出发,达到启智润心的良好效果。

在技术上下功夫,把思政课讲“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与教育的融合发展,用好数字技术也成为赋能思政课建设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

讲好思政课需要牢牢把握数字化发展机遇,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一是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实现与学生的充分沟通,了解学生的日常兴趣点和关注点,为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提供支撑。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增强思政课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面对全媒体时代可能出现的信息传播碎片化和失真等现象,要在课堂上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回应,引导学生提高对不实信息的鉴别力。二是通过应用人工智能新技术,采用智能学情分析、创新教学方法、共享教学资源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育,实现有教无类。三是通过使用虚拟现实等技术,将书本上的思政知识转变为具体而生动的思政场景,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增强他们学习的沉浸感和体验感。在思政课中充分应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教学过程的多元互动,助力思政课内容的精准分发,切实提升思政课的育人实效。

(作者为郑州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