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全球观察 > 正文

中华传统文化符号在海外如何创新传播(专家解读)

受访专家: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所长 胡易容

近期,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在海外持续受热捧。多家外媒报道称,这一超高票房不仅体现了中国动画电影工业的新高度,更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IP(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等成名文创作品的统称)在当代中国的蓬勃复苏。同时,在海外视频平台拥有数千万粉丝的网红小达伦·沃特金斯开启首次中国之行,其中在河南少林寺的学武直播,让外国网友对中国功夫和背后的中国哲学大为赞赏。而就在几个月前,一款基于中国古代神话的电子游戏《黑神话:悟空》在海外受到玩家欢迎。有外媒评论称:“过去的中国玩家都经历过跨文化理解的过程,现在轮到海外玩家学习《西游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在全球化与数字技术交织的当下,跨文化传播正经历深刻变化。从《哪吒之魔童闹海》的高票房到游戏《黑神话:悟空》的海外受追捧,从外国网红在少林寺直播引发的“功夫禅”热议到故宫数字藏品带来的沉浸式体验,一系列现象级案例表明:中华文化符号正借助技术赋能与叙事重构,突破传统传播的线性模式,在海外传播中探索形成一种新方式。

进入数字时代,技术进步极大丰富了文化符号的传播方式。比如,《哪吒之魔童闹海》中“混天绫”的流体动力学模拟,源于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敦煌壁画符号的解析与3D建模,使静态文化元素转化为动态视觉奇观。这一过程通过技术赋能,将传统文化符号生成为具有高传播效能的载体。比如,《黑神话:悟空》对“黄风怪”形象的重构,既保留了《西游记》文本中的神话原型,又通过数字技术赋予其符合当代审美的形象。这种技术赋能既丰富了传统文化符号的视觉表达,又增强了东方美学的海外传播力。

一般来说,文化符号的跨文化传播经常面临“文化鸿沟”困境。如何让海外受众更容易接受?需要通过叙述方式创新,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比如,《哪吒之魔童闹海》中以“乾坤圈”象征哪吒成长束缚的设计,正是对“反抗权威”的当代诠释。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近期发布的一份调研显示,68%的西方观众将哪吒解读为“反抗命运的青年偶像”,证明神话原型经过叙事转译后能够突破地域局限,得到海外观众的理解。在游戏中,这种转译更为奇妙。比如《黑神话:悟空》将“七十二变”从神话技能转化为“无常”哲理的交互体验,海外玩家在操作游戏中的孙悟空进行闪避攻击时,逐渐接受了东方哲学中对“变化”的认知。类似的情况还体现在外国网红在少林寺的直播中,有网友自创了“功夫禅”视频标签,并在海外视频平台积累了数亿条“少林挑战”的模仿视频,展现出“Z世代”解构和编码文化符号的强大能力。

文化符号的跨文化传播需要依托产业生态的支撑。当前中国文化产业面临“制作端强、衍生端弱”的难题,为此应构建多方协同发展的生态:通过影视行业生产、制作标准化发展,提升渲染工具国产化率,以技术自主性保障文化表达;借鉴海外成熟经验,将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转化为可穿戴设备、主题乐园等体验载体;搭建全球协作网络,可推动跨文化IP联合创作。比如,华为云通过向东南亚输出分布式渲染技术,促进了数字基础设施与文化资源的共赢。成都动漫产业集群产生了虹吸效应,表明地理空间的文化集聚能够加速“符号挖掘—技术研发—IP运营”的正向循环。

当前,中华传统文化符号的海外传播正进入新阶段。推动这一进程既需要守护好中华文化基因的精神内核,也要进一步拥抱技术进步带来的改变。为了让更多海外受众能够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符号,需要我们在技术自主性、叙事创造性与生态协同性之间寻求平衡,更好推动这些符号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的载体、文明交流互鉴的媒介,为增进不同文明对话交流、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彭训文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