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典型案例> 正文

创新点燃思想 美育温润心灵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首届“兰亭”创意节开幕

2025年3月28日,上巳将至,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举办首届“兰亭”创意节。青春少年,激扬文字,再启吟物咏情之雅声,承继先贤前哲之志趣。

活动介绍

“兰亭”创意节旨在传承兰亭雅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审美情趣,展示“广域涉猎、厚实基础、研学探索、联动发展”高质量发展思路的阶段性教育成果。与传统的学校美育活动不同,本次创意节由“2+4”学制班承办,从活动策划到节目展示全程由学生做主,充分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和创意,点燃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和激情,给予他们自由成长的机会和空间。

当歌曲《海阔天空》的前奏响起时,随掌声而来的,还有家长老师因感动而落下的泪水。原来我们的孩子正像一粒粒种子,只待春风细雨唤醒他们的力量:他们借戏剧穿越古今,邂逅钱学森先生年轻的灵魂,重现“当代毕昇”王选院士的三次抉择,回望张衡、詹天佑、屠呦呦如何用情怀和创新将民族科技的进程向前推动;他们写下诗句吟诵荒漠之中丰润的灵魂,志士仁人隐姓埋名“燃尽青丝铸铄曦”,终于迎来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他们将早读时的TED演讲搬上舞台,分享关于生命、艺术、哲学的困惑和思考;他们把校园生活编成相声,记录青春的趣事;他们既能用歌声诉说平凡生命的勇气和坚韧,能悉心“等风”感受生命细微的颤动,也能用最蓬勃的青春之声歌唱少年中国。

“教育不是把水桶灌满,而是把火焰点燃。”这场“兰亭”盛会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教育的理想模样:让天赋得到发挥,让热爱找到方向,让每个生命充分绽放独特光芒!

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培养新时代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在任炜东校长的带领下,用教育实践给出了两条重要答案:用创新点燃思想,让美育温润心灵。

创新不只是创新课程的开发建设,更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美育不能是停留在美术音乐的课程教育,更应是渗入学生中学生活各方面的审美引导和素质教育。

创新需要学校搭建“无门槛,多通道”的成长空间: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构建了“生态课程图谱4.0”,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深度融合,形成“基础夯实、拓展拔高、卓越突破”三级课程群;建立起“大学—企业—社会”协同育人网络,让院士团队、科技专家走进课堂,让知识在应用中升华,让素养在行动中落地;学校立足办学特色,成立了特色实验班:丘成桐少年班、王绶琯科创实验班、王选创新实验班、“2+4”学制班、强基实验班、人文实验班——为不同禀赋的学生定制成长路径,让学习从“标准化”走向“精准化”。

创新亦需要给予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在跨学科的逻辑思维挑战赛上,学生用科学方法解读复杂社会现象;在科技公益行动中,学生用人工智能开发助老工具,用工程技术改善社区环境;在“五育融合”的多元舞台上,从机器人社到哲学思辨队,从秘境科考到艺术工坊,每个孩子都能找到热爱的坐标。

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学生钻研科学的奥秘,而美育的浸润则能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诗意,正如蔡元培先生说:“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正是美育工作的必由之路。

自古以来,春天和中国人的诗心有着密切的呼应。“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孔子问志时,曾皙畅想的和乐春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是兰亭雅集时,王羲之发出的生命感慨。春光流转千年,“知识和生活并重,科学与艺术相融”,这是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学子对先贤、对文化、对青春的创造性回应。

合影留念

八十学子在“兰亭”创意节上的创造性表现,也使我们重新去思考教育应承担的责任是什么?陶行知曾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教育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探索,学校以“适合每个人的教育、促进自主发展的教育、开放灵活的教育”为目标,拆掉学校围墙,让学生走出课堂,张开眼睛,打开耳朵,挥动双手,探寻学习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

“兰亭”创意节是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学生成长的一个缩影,透过学生的光芒,我们也看到了“八十教育”的底色——理智的爱,充分的尊重。教育就是培养大写的人、舒展的人,使人的生命经教育而更加清韵悠长、光明磊落。八十中学像爱一粒粒种子一样,爱每一位学生:开拓广阔的天地,提供肥沃的土壤,供孩子舒展地成长,让他们沐浴春风雨露,也接受风雨的洗礼,而非将其困在花盆里精心照料;充分尊重他们的差异与个性,充分尊重他们独特的生长规律,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和特长,让花开花,让树成树。

永和九年会稽山下,名流高士流觞曲水,畅叙幽情,伤感于“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千百年后,“兰亭”雅集暮春重现,八十学子再翻新声:少年自有凌云志,案牍之外日月长。今朝兰亭挥毫处,星槎寄梦永承光。(李继良 张旭忠 毛宇峥 董小倩 刘越)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