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来信哪里去?走,一起上茶山!
循着茶香,自驾车队一眼望不到边,后视镜里,茶山叠翠,成了春天最鲜活的注脚。
极目远望,采茶人手指翻飞,撷取一芽一叶的鲜嫩,游人挎竹篓学得有模有样。
炒茶坊里,铁锅滚烫,老师傅抖腕翻炒,青叶翻腾间清香四溢,引得围观者连连惊叹。
信阳毛尖博物馆内,年轻人举着茶饮驻足打卡。馆外,孩子们舔着“文小新”毛尖冰激凌嬉笑追逐。
山脚下的茶村炊烟袅袅,农家小院端出地锅饭、焖罐肉,佐一杯明前毛尖,唇齿留春。
这里是信阳!以茶扬名的毛尖之都,依托茶产业振兴助力老区乡村振兴,持续为老区“两个更好”赋能添力。
茶山在望:216万亩茶园里的产业经济学
春回大地,毛尖有信。随着216万亩茶园次第吐芽,信阳8个主要产茶县区迎来一年中最繁忙的季节。茶山上,采茶工指尖翻飞;山脚下,茶商早已等候多时,优质鲜叶刚下山就被抢购一空。
浉河区车云山上,茶农周传富的账本记录着产业变迁:1998年鲜叶收购价每斤15元,2025年突破180元。“现在采茶工日薪都达到300元啦!”他笑着展示手机里的转账记录。这背后是信阳茶产业的蓬勃发展——干茶年产量9.5万吨,农业总产值170亿元,带动120万人就业,茶农人均收入超7000元。2024年,信阳毛尖品牌价值达80.3亿元,连续15年位居全国前三。
政策赋能,科技加持。一组数据勾勒出产业升级路径:科技赋能,建成十几个5G智慧茶园,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10余项生态指标;金融活水,“茶商贷”“茶园险”累计放贷数十亿元;标准引领,出台《信阳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规范全产业链发展。
链条延伸,价值倍增。如今的信阳茶不再局限于一杯春茗。茶饮料、茶化妆品等深加工产品相继面世,夏秋茶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在龙头企业带动下,茶产业正从“一季鲜”走向“四季旺”,从“卖原料”升级为“卖品牌”“卖体验”。茶产品结构持续优化,茶产业后发优势正逐步显现。茶产业已成为信阳茶区百姓致富奔小康的富民产业,成为全市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
叶脉传承:千年茶乡中的新茶人
在春雨浸润的东河山巅,非遗传承人周正祥正用祖传“茶把子”技艺炒茶。
枣木炭火映红了他的脸庞,温度计显示220℃——这是百年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邂逅。“火候要像蜻蜓点水。”他在直播间里演示古法工艺,还不忘对着镜头直抒胸臆,“这,是属于商城高山茶的芬芳!”
茶园主理人伍德军有着浪漫的坚持:“别人炒茶为卖钱,我炒茶为养山。”在他打造的茶旅综合体里,游客既能体验传统杀青技法,又能扫码追溯每片茶叶的“数字身份证”。这种坚守与创新并重的模式,让车云山毛尖溢价率达普通茶叶的2倍。
新一代茶人的玩法更加多元——
90后肖珺景致力于“我要让年轻人觉得喝茶很酷”。她以创新思维创立茶品牌“珺景与茶”,借助短视频与直播带货打破传统边界,让信阳毛尖走进更多新生代消费者的生活;
“茶界潮男”李朝辉研发的茉莉毛尖成为网红爆款,跨界混搭成为流量密码,月销超万单;
“茶学卷王”陈正军走校企合作之路培养茶学人才,推动非遗技艺走进校园,让00后通过手机就能学习传统工艺。
一大批“茶二代”“茶三代”主动回归茶山,他们用无人机巡园、智能灌溉系统养护茶树。从直播间到实验室,从非遗工坊到电商平台,信阳茶人正在完成一场静默的革命。他们用科技延续传统,以潮流诠释经典,让千年茶香飘进年轻人的咖啡杯里。
匠心造物:从“绿叶”到“金叶”的质变
“以前种茶糊口,现在种茶盖楼!”茶农直白的话语,道出的是对生活的朴素愿景。
在光山县凉亭乡赛山悟道茶业4200亩生态茶园里,自动喷灌系统正精准作业。董事长匡祯超指着现代化加工车间说:“这里每小时可处理鲜叶2000斤,但最值钱的还是这片绿叶背后的品牌价值。”
这位“扶贫茶侠”打造的茶业全产业链,带动数百农户年均增收2.4万元,让传统茶园亩产值从3000元跃升至1.8万元。“这片叶子,背起了一个乡的GDP。”
随着从“绿叶”到“金叶”的质变,信阳茶产业的品牌化之路正在加速——
品牌矩阵成型。形成“2+2+8”品牌体系——2个地理标志(信阳毛尖、信阳红)、2个县域品牌(“浉河区521”、商城高山茶)、8个中国驰名商标。
国际舞台亮相。卢氏、辰龙、四季香等公司还积极参加国外展会,宣传推介信阳茶;信阳茶企组团登陆联合国总部、国际茶业博览会。
产品结构升级。从单一绿茶拓展至红茶、白茶、黑茶及深加工产品,茶多酚面膜进入高端美妆市场。
龙头企业带动效应显著。全市现有4家国家级、4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12家跻身全国重点茶企业行列。文新茶叶投资建设的茶旅融合示范园,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
在精准扶贫中,信阳茶产业探索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农机制:光山县通过“茶园托管”模式,带动2180户脱贫户持续增收;商城县建立茶叶溯源系统,让茶农溢价分成提高35%。如今,信阳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500亿元,真正实现了“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绿色奇迹。
山水文章:茶旅融合的生态方程式
“周末上座率紧俏,春夏秋三季都不愁客源。”见山咖啡主理人鲁曼言语中透露出自豪。在浉河区何家寨露营基地,悬崖茶室悬挑于云海之上,游客捧着毛尖俯瞰万亩茶山,随手一拍就是“网红大片”。
这样的场景,正是信阳茶旅融合的生动写照。2024年,全市茶主题旅游接待量突破1630万人次,创造收入69亿元,生态优势正加速转化为经济优势。
精品线路激活“茶区变景区”。沿着“百里茶廊”景观道行驶,茶旅新业态层出不穷——
嘉木饮茶庄园复刻宋代点茶仪式,游客可体验古法碾茶、击拂,沉浸式感受茶文化;文新茶村打造4A级景区,创新“茶园景区化+茶农职业化”转型模式,成为全国茶旅融合示范标杆;睡仙桥村引入精品咖啡馆、茶香民宿,让传统茶村变身“网红打卡地”。
目前,全市已有茶庄园近百家,形成8条茶旅精品线路,构建起覆盖30万人的“半小时茶旅生活圈”,带动沿线70%农户增收,茶农户均年收入达15万元。
在茶产业链后端,创新正不断拓展价值空间:“浉河区521”区块链溯源让每盒信阳毛尖茶都有“数字身份证”;茶衍生品开发如茶多酚面膜、毛尖冰激凌等,推动夏秋茶资源利用率提升40%;智慧茶园通过物联网监测20项生态指标,实现精准种植,优质鲜叶收购价突破200元/斤。
从“卖茶叶”到“卖风景”“卖文化”,信阳深入开展喝茶、饮茶、吃茶、用茶、玩茶、事茶的研究开发,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产业升级—文化传承—共同富裕”的绿色发展路径,将茶业转化为复合产业,推动全市茶产业融合发展。正如茶农所言:“现在的茶园,是长在绿水青山上的‘绿色银行’。 ”
云端茶香:数字时代的茶乡新叙事
“别人泡茶用热水,我冲茶用冷水!”“速溶茶霸”余长琦探索年轻化市场,跨界融合年轻味道,致力速溶茶技术创新与国际化品牌打造,让一杯速溶新林玉露茶开启了全球之旅。
“机器炒茶没灵魂?我的算法比老师傅还懂火候!”“AI茶博士”倪保春让科技赋能传统制茶,解析智能生产线与标准化管理,一杯“云潭春色”,见证从茶园到茶杯的科技密码。
智能化车间里,色选机正以每秒300次的频率甄别茶叶品相。“过去靠老师傅眼力,现在AI识别精度达到99.7%。”这套溯源系统,能让消费者看到每片茶叶的“前世今生”,每盒茶都能显示采摘时间、经纬度坐标甚至采茶工信息。
这是信阳茶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缩影——2024年,区块链溯源覆盖全市30%茶园,高端茶品溢价率达200%。全市茶产业数字经济规模爆发式增长。
数字营销新生态。抖音茶产业直播呈现爆发式增长,茶企线上渠道销售额占比从2019年的12%跃升至2024年的43%。
标准化建设护航品质。信阳市茶叶协会建立了信阳毛尖证明商标溯源管理系统,浉河区建立了“山水浉河 云赏毛尖”区块链溯源体系,部分大型龙头骨干企业建立了产品溯源系统,逐步提高了信阳茶数字化管理水平和质量安全水平。
在茶乡信阳,科技与传统的碰撞正创造着新奇迹:无人机巡园与手工炒制并存,光伏茶园与古法制茶共荣。120万从业者中,90后占比已达35%,他们用代码和创意,让千年茶香飘向更远的未来。
当无人机飞越茶山,镜头里既有千年传承的手工炒制,也有光伏板下的生态茶园,这是属于茶乡信阳的浪漫——作为中国茶叶的重要产区,茶产业不仅是这里的传统支柱产业,更是实现乡村振兴、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的核心载体。
从《茶经》记载的“淮南茶,光州上”,到如今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信阳以“三茶”统筹理念为指引,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优越的自然生态,通过产业升级、非遗保护、文旅融合和科技创新等举措,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用一片茶叶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