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人民论坛评论 > 正文

人民论坛网评 | 基层减负不能“以数问效”

网评

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既要扭住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老问题,也要警惕改头换面新表现。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基层减负政策出台,文山会海、督查检查考核过多等问题显著改善,但仍有一些地方将“减负”简化为“数字游戏”,让基层减负陷入“数字迷宫”的自我循环。

“以数问效”的实质是形式主义的变异。将减负简化为数据增减,本质上是将复杂治理问题简化为数学运算。文件数量减少不等于文山会海消散,考核指标压缩不代表工作压力减轻。“以数问效”的逻辑,不仅违背了减负初衷,更暴露出某些地方治理思维中“重痕不重绩”的深层痼疾。

基层减负的最终目标不是简单的数字下降,而是让基层干部从报表中解脱,回归为民服务的本质。当基层干部从台账报表中解放,才能将精力投入入户调研、矛盾调解、产业规划等创造性工作;当考核机制从“看材料”转向“看实效”,才能引导干部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中创造政绩。

真正的减负应当实现“减量”与“增效”的双重突破。既要破除“千条线穿一根针”的权责错位,建立职责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又要重构赋能增效的良性循环,从“数字达标”转向“群众有获得感”,从“材料厚度”转向“服务温度”,真正激发基层治理活力。同时,要建立多维评价矩阵,将治理创新度、矛盾化解率、民生满意度纳入评估体系,用制度设计引导基层从应对考核转变为创造价值,唯有以制度创新破除“数字迷恋”,以系统思维重构权责关系,才能更好为基层减负。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场刀刃向内的治理革命。当我们将目光从“数字台账”转向“田间地头”,从“指标达标”转向“群众笑脸”,减负才能真正成为激活基层治理的源头活水。(作者:陈凯)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