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不能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手脚。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弊非一日之寒,从根子上减轻基层负担也非一日之功,需要以钉钉子精神常抓不懈、持续深化减负工作,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腾出更多精力抓落实、干实事。
对症下药,精准施策为基层减负赋能。为基层减负,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运用制度手段进一步明确基层治理权责,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的问题,为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明确方向重点、增强底气动力。“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唯有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明白真正的政绩好坏不在于表面的“光鲜亮丽”,不在于短期内能够吸引眼球的“面子工程”,而在于能否真正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能否为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才能正本清源,把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心无旁骛投入为民造福这个最大政绩中去。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永葆一颗为民之心,时刻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既做显功,又做潜功,不计较个人功名利禄、进退得失,切实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基层减负增效。减负要减什么、减负举措好不好,基层最有发言权。有些减负措施出发点是好的,但到了基层落实层面反而陷入了“越减越重”的怪圈,导致“好心办坏事”。要做到真正为基层减负,就要多站在基层干部、群众角度想问题、做决策,制定政策、安排工作要看是否符合基层实际情况,是否能得到群众满意和认可,多到基层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设身处地体会基层干部群众急难愁盼,深入细致了解基层工作难点痛点堵点,精简督导内容,降低检查频率,减少层层陪同,如此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要建立健全基层减负常态化机制,加强上下联动与沟通协调,构建高效工作体系。此外,基层要及时反馈问题,上级要迅速回应并整改,确保减负政策落地有声、惠及基层。
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为基层减负提质。基层减负若要取得长期而稳固的成效,必须从顶层设计入手,精心优化制度安排。明确各部门之间清晰的权责界限,避免出现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的混乱局面,确保各项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顺利推进;在考核工作方面,应将工作实绩作为核心考量标准,坚决精简繁琐的考核流程,通过不断完善平时考核机制,加强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并纠正减负工作中出现的偏差,确保减负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不偏离正轨、不走样变形。同时,还要充分运用大数据平台和现代信息技术,革除各层级和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推动系统内的数据资源共建共享,进而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让基层干部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真正投入为百姓干实事中去。
(作者:李媛,浙江省嘉兴市经开区长水街道办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