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着力解决部分年轻干部在农村基层“水土不服”问题。一些年轻干部初入农村基层,由于思想的“偏差”、工作的“落差”、发展的“反差”、生活的“温差”,容易陷入与群众沟通不畅、推进工作毫无章法、没有情感归属等困境。组织部门作为年轻干部成长的坚强后盾,要让“移栽的树苗”更好扎根、更快成长,克服“水土不服”症状,就需要精心培育,从实践锻炼、量才授职等多维度综合施策,让年轻干部向下扎根、向上生成,成为接地气、肯担当、能吃苦的好干部。
厚植信仰根基,做到“强根固本”,破除思想“偏差”。“水土不服”看似是能力不足,但根本在于思想根基不牢,心态放不平、身子沉不下。年轻干部只有厚植“人民至上”的信仰根基,才能扭转思想观念的偏差,主动将根扎在基层、向阳而生。要引导年轻干部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通过开展中青班、专题培训、座谈会、党课等形式,帮助年轻干部强化理论素养、树立正确政绩观。要组织优秀老党员、老同志通过谈心谈话、一对一“传帮带”等形式,帮助年轻干部树立服务意识、做好成长规划、厚植人民情怀,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大意义,坚定服务农村、建设农村的决心,主动投身于乡村大舞台上。
磨砺过硬本领,通过“精心养护”,填补工作“落差”。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复杂繁琐,特别讲究工作的方式方法和过硬的能力。组织部门要根据岗位职责、技能需求、能力水平、基层工作实际等,为年轻干部“量体裁衣”,精心制定成长计划,如开设民风民俗、方言教学等实用课程,开展基层矛盾调解、基层信访工作等实战性课程,分批分段进行培训。年轻干部也要坚持以群众为师,主动融入乡村生活,多与群众交朋友,虚心向群众学习,发现新问题,探索新办法,在实践实干中练就为民服务的真本领。要加强实践锻炼,主动参与乡村建设任务,在处理纠纷、推动产业、开展群众工作中积累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突出量才授职,改善“生长环境”,平衡发展“反差”。基层干部工作繁重,精力付出多,但是晋升时间长、晋升通道窄,可能因心里不平衡降低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要不断完善考核指标,将矛盾化解数、项目落地数、产业发展指数等量化指标转化为“职业发展资本”,增强干事创业的热情。要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在选拔任用方面优先考虑长期扎根基层、能力突出的干部。要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将容错纠错理念贯穿审查调查、回访教育、组织激励全过程中,及时对敢于担当、奋发作为的干部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切实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生长环境”,让年轻干部能够放心去闯、大胆去干。
营造暖心环境,给足“温暖阳光”,调和生活“温差”。背井离乡、远离城市的年轻干部一时难以适应基层陌生环境在所难免。要注重、理解年轻干部的感受,通过定期组织谈心谈话、联谊会等形式,为他们答疑解惑、疏解心结,并常态化开展炕头走访、板凳夜话等活动,推动年轻干部增强与群众的情感交集,拉近干群关系,让他们情有所依。要重视、解决年轻干部的生活困难,通过建设青年公寓、青年驿站等场所,配备基础设施,认真落实乡镇补贴、带薪休假、健康体检等制度,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解决基层干部后顾之忧。年轻干部只有将“过客心理”转变为“扎根情怀”,才能主动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全身心投入到乡村建设,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云南省巧家县委组织部 邱有昆 耿澜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