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人。对于村社来说,要想培养一支用得上、留得住的乡村人才队伍,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关键要培厚人才成长的“沃土”,育好扎根基层的“新苗”,唯如此,才能让村社发展“后继有人”,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筑牢根基,拓宽选人“蓄水池”。当前农村人才仍然存在来源不足、结构不优、备用脱节等问题,“失血”与“贫血”并存。选贤任能,关键是选出“好苗子”。要建立常态化发现机制,既深耕本土人才“存量”,整合多方资源,注重从乡村致富带头人、返乡毕业大学生、退役军人等群体中选拔;还要拓展在外人才“增量”,如开展农村优秀人才回引活动,大力吸引在外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回村任职,让后备力量“蓄水池”始终充盈。
厚植沃土,完善育人“培养皿”。培养后备力量不能搞“大水漫灌”,而是要精耕细作,量体裁衣加强人才培养。如创设“乡村全面振兴学院”,开展针对农业农村系统的专门培训;推行“导师帮带制”,由经验丰富的乡镇班子成员、老支书与年轻干部进行结对帮带。这些精细化培养模式,构建起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与田间衔接的成长链条,不断增强年轻干部干事本领、引领发展能力和服务群众水平,确保储备对象质量过硬。
畅通活水,搭建用人“快车道”。“备而不用”会挫伤积极性,“备而能用”方能激发活力。在后备力量的选用上,要打破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等传统观念,建立灵活科学的用人机制。要结合后备干部的个人特长、发展方向等方面,搭建广阔的施展平台,把后备力量放到产业发展、信访维稳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实战历练,以练代训、以练促用。只有打通成长通道,让人才看到希望、得到舞台,才能形成“培养一个、成熟一个、使用一个”的良性循环。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基层治理,唯在得人。只有以“十年树木”的定力、“百年树人”的担当来厚植人才成长沃土,让基层治理的“人才森林”愈发茂盛,才能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浙江省余姚市纪委监委 江斌;浙江省余姚市小曹娥镇 江婧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