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是破土而出的勇气,创新是永不停歇的基因。2025年4月12日—13日,全国“人工智能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题研讨会在云南安宁中学教育集团举办,700余人现场聆听教育界专家学者围绕如何发掘具有潜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如何打造拔尖创新人才的良好培养生态、县域高中如何架构人才培养多样化发展模式等议题发表的前沿观点和真知灼见。
主题研讨会上,安宁市教育体育局局长杨燕妮强调,教育工作者要积极面对利用人工智能重塑教育生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课题。安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戴国艳表示,安宁市已将人工智能视为教育革新的重要驱动力。云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二处处长李永珺认为教育应当有更高层次的战略视角,培育更高素质的人才。她们共同期待教育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更为个性化和高质量的教育体验,从而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
本次研讨会共设七场专题讲座,聚焦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多元维度。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江波以“AI+基础教育:从理念到实践”为题指出,生成式AI之于教育的重要性是前所未有的,“AI+教育”的变革力量不容小觑。中小学AI教育应分阶段推进,目标是利用AI辅助教育,突破传统限制,并提供技术支持,借助AI模型为教育创新注入新动能。他主张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未来教育将是人与AI共同创造的舞台,要理性看待AI,积极行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江西省高安中学党委书记冯草根围绕县域高中如何突破发展瓶颈、拔尖创新人才怎样培养,以其深邃的教育洞见勾勒了一幅县域高中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图景。高安中学通过精细化管理、个性化培养与生态化建设,走出一条县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路径——建设学校唤醒文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在地化创新激活乡土资源;精准选拔潜力学生,构建“基础+竞赛+素质”三维培养体系。
就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如何改、改什么的问题,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方贵荣指出,在价值维度上,要实现从传统的知识本位向素养导向的范式转换;在实践维度上,要改课程、改教学管理、改生涯指导、改课堂教学,在此过程中合理运用AI,完善教师发展、数字赋能、协同育人的支持生态。他强调,“育时代新人”是以培养学生志存高远的信念、社会情感能力、想象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为着力点,构建一个更加公平、高效和富有活力的基础教育体系。
教育评价改革是促进育人方式变革的枢纽。杭州铭师堂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周伟扬在《基于高考的育人方式变革探索》中系统地阐述了“评价引领教学”的创新理念,同时详细介绍了核心素养导向的命题策略与实施路径、增值性评价在区域教育实践中的创新应用,以及基于评价数据的精准教学改进方案。他谈到,科学的评价并非终点,而是教学改进的崭新起点,要乘评价改革之快车,推动课堂教学的深度变革,以实现育人方式的根本转变。
安宁中学构建了“基础固本、创新赋能、人格铸魂”这一特色鲜明的培养体系,明确拔尖不是掐尖,而是要着力于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社会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安宁中学通过发挥创新人才的引领辐射作用,不仅在历年高考中培养出全省前列的优秀学子,也培养出一批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亮眼成绩的拔尖人才。安宁中学副校长李绍顼通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对学校实例的解读,为县域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安中经验”。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校长王继兵在《拔尖创新人才及教学管理经验分享》中强调,如东中学始终以“五育并举”为根本遵循,通过构建“基础+拓展+研学”三级课程体系,实现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的跨越:在夯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指向创新思维的校本拓展课程,并探索建设研学实践课程,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提升核心素养。如东中学以课程改革为引擎,通过项目式学习、跨学科融合等教学创新,为拔尖人才成长厚植土壤。
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骆祖莹以“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创新理论与案例”为题,在理论层面,阐明AI赋能教学的认知科学原理与人机协同机制;在实践层面,通过典型案例展示AI如何重构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全流程。他指出,AI赋能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增强而非替代,通过人机混合智能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统一,为破解教育公平与质量难题提供技术方案。
研讨会期间,与会专家与一线教育工作者围绕“AI赋能教育创新”展开深入交流讨论,聚焦智慧教育落地路径、县域高中突破策略、五育融合实践等关键领域,既有对技术伦理的理性分析,也有对课堂变革的具体探讨。交流中,专家分享前沿理论,教师提出实践需求,双方共同总结有效经验,剖析现实问题。通过思想碰撞,初步凝聚起推动“科技赋能、以人为本”教育变革的共识,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了教育力量和教育智慧。(云南安宁中学教育集团 赵琦颖 曾李香 石新明 李国军 姜俊超 龚雪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