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多措并举打好人才入乡“组合拳”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超过1200万人,不断带动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涌现,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专门对“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作出了战略规划。在城乡融合背景下,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第一资源,人才至则人气旺、乡村兴,然而部分人才却未进先怯,“愁人才不来”和“盼不来人才”的乡村困境始终存在。

表象看似是城乡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碰撞,实则是恐于发展不确定性和难预见性,其背后折射出的需求错配矛盾值得深思。人才大多源于城市,个人发展的理想情怀趋于现实主义,更看重项目前景和商业价值,安土重迁的主观意识无形中导致安常守故。要让入乡人才不成为一锤子买卖,还得找准外引内培的“平衡杆”,源头揭离农村的刻板标签,变人才“退堂鼓”为“进村号”。

人才能不能纷至沓来,少些怀才不遇的隐忧,多些大显身手的期待是关键。以释放乡村资源增值增收潜力为切口,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类型,差异化培育发展优势突出的特色产业,持续壮大带动效益明显的富民产业,精准提升农业合作社、特色产业基地等平台能级,配套绘制科研精英、青年创客等各类懂土地、懂农民、懂市场的“在地化人才”需求图谱,按人索骥在经费保障、技术支持等方面多予以关注,平台有赋能、人才真松绑,“希望的田野”才能孕育新希望。筑牢大庇天下士的“四梁八柱”后,对人才的人文关怀更显必不可缺。积极引导村民根源性扭转“领地意识”,摒弃抱残守缺的传统思维,着力提升服务理念,以友好包容的人才话语体系善待入乡青年人,变房东租客为合作伙伴,让人才切身感受“此身安处是吾乡”。

引进容易留住难,事业上真金白银支持,生活保障中真心诚意,入乡人才方能不止“来一阵子”。打造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绿色通道”,重点向乡村“资源托盘”中配重加码,提档升级“类城市化”的乡村生活服务供给内容,通过全方位补齐交通、购物等乡村生活要素短板,真正缩小软环境的“感官差距”,让人才在乡村吃住行不愁盼、更有品。人才入乡难免有“拖家带口”的顾虑,要换位思考理解人才所忧所困,想方设法在配偶随迁、双亲养老、子女入学等关键小事上给予更长久稳定的“一揽子”政策支持,探索“人才飞地”等弹性缓冲区块,持续涵养安家更安心的创业就业生态。

乡村人才队伍的“活血”只输不造,一旦粘附力下降,乡村全面振兴就容易“急刹车”,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底气来源于“自给”的硬实力。及时转变乡村人才“一刀切”传统培养理念,深度贯通政、校、村、企协同交叉育人路径,重点面向乡村闲散劳动力、农民工等新就业群体,分类制定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创业人才、生态农技人才等多元职业技能培训计划,通过提升就业创业核心竞争力,源头破解“有活没人”和“有人没活”的窘境,确保“挑担”的人也能成才。本地人才跳起后,能摘到桃子才更有动力,积极探索更多适用“田秀才”“土专家”等乡村工匠的评价认定体系,分层细化乡村人才职业资格认证和薪酬发放标准,强化提供“凭本事说话”的荣誉认可和身份认同,最大程度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

(作者:夏梓源,中共台州市椒江区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