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国资委围绕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总体目标、根本要求和重点任务,坚持以创新驱动为支撑,以区域协同为抓手,以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持续优化改革方法,大力推进创新要素资源聚集提升,区域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改革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坚持目标导向,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
一是坚持产业结构布局优化调整,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力。围绕能源产业占比过大,战新产业投资不足问题,积极调整省属企业产业体系,确定了8个传统产业改造提升、9个战新产业培育发展和若干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的“8+9+N”产业体系。加强出资人政策支持,制定《产业发展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战新产业项目清单》,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新增1-3个战新产业主业。强化资金引导,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列支20亿元支持企业布局战新产业、未来产业、列支3亿元支持企业创新项目56个,设立6亿元创新投资基金、50亿元战新产业发展并购基金。二是坚持分类考核引导,提升企业创新内驱力。围绕创新投入不足、投入强度偏低的现状,强化考核硬约束,将研发投入作为考核主指标,竞争类企业创新考核权重从10%提高至20%。“一企一策”将培育孵化科技型企业、原创技术成果、成果产业化项目落地等纳入考核。强化重点科技型企业评价,围绕科技创新、市场化经营和综合成效等进行全面评价。三是坚持分层分类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原创技术研发能力。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原始创新能力偏弱问题,布局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聚焦基础研究、新技术新产品、技术提升改造、工业互联网和智慧管控运营平台等项目,制定“原创技术清单”“战新产业布局项目清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项目清单”“信息化建设项目清单”“产业链图谱库”,累计涵盖项目740个。
坚持试点先行,推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提质扩面
一是重点科技型企业先行先试,推广实施中长期激励。遴选40户省属重点科技型企业,印发工作指引,先行探索赋权激励、事前激励、工资总额单列的增量激励,以一线核心骨干科研人员为重点,推进企业平稳有序开展超额利润分享、项目收益分红、企业股权跟投。已有35户企业制定中长期激励方案,2户实施股权激励,4户年底现金分红。二是发挥秦创原创新要素聚集作用,推动国有企业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指导秦创原公司与西工大、西安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探索“先投后股、先使用后付费、技术入股”等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推进秦创原公司“服务换股权”的“合伙人”计划科创服务模式,使科创企业、秦创原公司和其他科创资源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已签约科创企业5个。三是用好竞争类企业管理优势和创新需求,试点开展研发准备金制度。鼓励竞争类企业建立计提研发准备金制度。在陕投集团试点建立免于增值保值考核的研发准备金制度,专项用于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和科创企业投资,已计提5055万元开展燃料电池双极板、钛合金熔铸加工项目。
坚持系统集成,凝聚区域科技创新合力
一是拓展服务模式,推动央省市三级国资国企协同创新。持续完善对驻陕央企的合作对接、协调联络、服务保障机制,召开专题协调会3次,解决问题206个;协调省委军民融合办、发改、工信等部门深入推动区域国企的重点项目及产业转移等事项,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落地和科技成果转化。依托陕西西安区域性综改试验,出台考核奖励办法,对优秀国企的合作项目、科技创新、土地盘活等进行奖励。省市两级国资委联合成立专班,宣贯综改政策、开展产销对接活动、挖掘合作项目。目前,央地合作项目已达120个,12家央企的26户子企业成为陕西重点产业链链主和重要支撑企业。二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构建协同创新联合体。联合教育、科技部门出台《推进省属企业与在陕高校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企业通过股权合作、共建实验室等方式与高校院所深度合作,打造体系化、任务型校企创新联合体;深化“秦创原公司一站式科创服务+企业院所共建一个专业领域转化孵化平台+N个项目集群式转化孵化”的“1+1+N”科创模式。目前,省属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研发合作项目428个、总投资额64.4亿元。三是搭建校企创新资源共享桥梁,完善创新资源开放体系。定期组织校企科研项目交流合作及科研人才培育,发布技术需求130项,推介科技成果22项,打造“科学家+工程师”队伍88个。深入实施“赛马”“揭榜挂帅”等创新制度,发布项目10批次、101个,开展路演、技术对接会20余次。持续优化秦创原新能源创新中心功能定位,围绕氢能产业链聚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进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文章来源:陕西省国资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