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雕梁画栋间自有风景无限

——榆社古建彩绘技艺在传承与转化中焕发新生

榆社古建集团文化展示馆。晋中日报记者 张浩亮 摄工匠在太谷古城修缮项目中进行古建彩绘施工。 晋中日报通讯员 田兵 摄学生认真学习古建彩绘技艺。 晋中日报通讯员 田兵 摄

“雕梁画栋”是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美,宏大巍峨的建筑因彩画而平添绚丽锦色。彩画也是木构建筑对抗风雨的第一道防线,其所用颜料可以避湿、防虫。这层薄薄的彩衣,分布在梁枋、斗拱之上,饰建筑之华丽,护木构之周全。

汉纹锦彩画是山西地区古建彩绘的代表,榆社县是汉纹锦彩画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以岳俊德为代表的一大批榆社彩绘匠人踵事增华,长期实践,把汉纹锦彩画这支文脉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他们将手艺一次次定格在古建筑的一梁一椽上,让那些历经岁月磨砺的建筑又重新生动起来。2011年6月,“榆社古建彩绘技艺”被山西省人民政府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榆社县围绕加强古建技艺传承与保护成立非遗工坊,建设古建一站式产业园区,丰富古建文化产品供给,做大做强古建产业,不断强化政策扶持和培训力度,擦亮“榆社古建”劳务品牌,让榆社古建工匠以及古建彩绘技艺逐渐走出榆社、走出山西、走向全国,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书写了“榆社古建”的华丽篇章。

创新传承 活力迸发

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让非遗“火”在当下、“传”向未来,是时代赋予的重要课题。传统技艺要得到更好更快发展,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传统,要坚守,但不能固守。守艺,要以人为本,真正让它的审美和趣味“落实”到人们的生活中。

在榆社县古建展厅内,几幅泥皮壁画格外引人注目,画上人物充满古韵,惟妙惟肖,就像是从墙壁上剥离下来的,断裂处甚至还能见到里边的麦秆。

“泥皮壁画可以说是榆社古建彩绘匠人对汉纹锦技艺的传承和创新。”榆社古建集团董事长任锦富深耕古建彩绘领域多年,始终坚守匠心,致力于传承技艺。他告诉记者,在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的过程中,榆社古建彩绘匠人为了使被修缮墙壁上的艺术珍品壁画毫发无损,经过一轮轮的实践,独创了“揭墙泥画”的技术。在此基础之上,匠人们选取壁画图案,采用修复壁画的特殊工艺,研发了文创产品泥皮壁画。

目前,榆社古建集团泥皮壁画文创工作室已经启动,通过前期摸索逐步完善泥皮壁画的制作工艺,并制定相关标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三晋文化融入泥皮壁画创作中,将其打造成山西的“唐卡”,让非遗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非遗传承直接依靠人、作用于人,传承人的培养无疑是重中之重。然而,传统手工艺的传承,需要“三年打杂、十年入行”乃至“择一业、终一生”的耐性。因为学艺时间长、门槛高、回报不稳定,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习手工技艺。

对此,榆社县坚持以传承古建技艺、培养古建后备人才为导向,持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学生储备以及校际融合发展,全力做实古建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2019年,榆社县在职业中学设立古建专业,并从2023年起按照生均5000元拨付专业发展资金,大力支持古建教育发展。截至目前,古建专业在校学生共计308人,其中2024年新招入学186名,占比达到60%。

“我们将民间延续的‘师带徒’传承带到了现代职业课堂,而且古建专业的学生实行学费全免,政府每年还为每一名学生提供5000元助学金。目前,学生人数在迅速增长,我们下一步打算成立榆社古建学院,让越来越多的孩子能通过古建这门手艺实现就业。”榆社县职业中学校长苗永胜说。

此外,榆社县还积极与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等建立校企合作,探索贯通培养、联合办学等模式,打造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打通从业人员和后备人才技能学历提升通道,进一步推动古建产业传承发展。

带动就业 形成品牌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示了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推荐名单,山西两个非遗工坊入选,榆社建筑彩绘非遗工坊就是其中之一。

非遗工坊,作为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或传统手工艺,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并带动当地就业的经营主体和生产加工点,在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22年,榆社古建集团依托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榆社古建彩绘技艺,成立榆社建筑彩绘非遗工坊。这一举措,不仅为古建彩绘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更推动了当地古建产业发展,成为带动百姓就业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4月9日,记者走进榆社古建产业园的木构件生产加工车间,古建匠人们正在赶制项目所需的阙口、门窗、雕刻件等,锯声轰鸣,切割、刨铣、镂空雕刻……一个个飞檐翘角、门窗斗拱在他们的精雕细琢下变得精美绝伦。

除了木构件加工厂,榆社仿古家具厂内的工人同样忙得热火朝天。工人通过雕刻、开线、刮磨,精心制作出一件件精美的仿古家具。王琦师傅一边雕刻手中的木椅把手,一边自豪地说:“打造特色家具已成为榆社古建产业的重要一环,熟练木工月收入能达到1万多元。”

“近年来,我们在推进古建产业发展的同时,加速整合全县古建产业资源,非遗工坊成立以后投资2000万元打造了一站式采购的古建产业园,建立完善‘设计—研发—生产—施工’产品线,产品类型覆盖轻、重型木结构建筑,实木家私、传统泥皮壁画等业务范围辐射全国。”榆社古建集团办公室主任田兵说道。

常国峰是榆社县田家沟村人,过去凭着一手木工活就近打散工,帮乡邻做家具、盖房子,收入微薄且不稳定。通过参加榆社县组织的免费古建筑修缮培训班,取得了木工初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成功和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如今已是榆社古建集团的一名项目经理。“现在月收入有8000多元,生活大大改善了,有个稳定的工作就是好。”常国峰高兴地说。

2023年,榆社县南王村村民鹿松决定转行做古建彩绘。“通过参加县里的古建技能免费培训班,我的技艺得到了很大提升,农忙时种地,农闲时进工地,不用东奔西走,一年纯收入十几万元。”鹿松说道。

据了解,在榆社县从事土木建筑、油饰彩画等古建行业的专业工程队有100余支,各古建队伍相继参与了太谷古城修缮一期、二期、三期相关项目,左权县麻田八路军总部片区提升改造,柳林县明清一条街火神楼等数十个项目,活跃在内蒙古、天津、云南、江苏等十几个省份,带动 7000 余人参与就业,让“榆社古建”劳务品牌享誉全国。

融合发展 助力振兴

非遗和乡村有着天然的血脉关系。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更好地构建村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展示乡村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文化个性。同时,非遗与当地产业有效结合,也可以让非遗“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2024年以来,榆社县持续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创建云竹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牵引,高标准、高质量打造周边村庄古建民宿小院,以古建风格为主基调,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走进榆社县河峪乡偏良村,一座座古建民宿小院映入眼帘,一种古朴宁静的情调扑面而来。房屋造型别致、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砖雕、木雕技艺精湛,充分展现了榆社古建的独特魅力。

“我们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资源优势,融合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利用闲置集体资产和村民闲置房屋,打造高标准古建民宿小院。民宿经济的发展,不仅提高了村集体经济收益,还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让回乡村民和外来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偏良村党支部副书记刘卫东说道。

漫步于榆社县西马乡新村,入目皆是宽敞干净的道路、错落有致的庭院,在灰白相间的砖瓦房外墙上,不时会看到“远亲不如近邻”“帮人有福,耕读传家”“中华孝道,代代相传”等标语,间或还绘有一幅幅简朴的农家场景:伏案读书、田园耕种、船家摆渡、老幼同乐……这是榆社县职业中学古建专业班学生为助力乡村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新村开展特色墙绘活动的成果,也是非遗技艺融入乡村生活、改善乡村风貌的例证。

提及榆社县云簇镇崇串村,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十四只绵羊新兴农牧业产业园和岳飞文化园。近年来,崇串村积极探索“党建+庭院经济+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发挥村内古建能人的技艺优势,打造特色古建庭院经济,让农村庭院成为农民的“聚宝盆”,足不出户改变了生活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一幅景美、业旺、民富、人和的乡村振兴壮丽图景正徐徐展开。

非遗从来都不是束之高阁的阳春白雪,它既扎根于历史深处、乡野沃土,又与时俱进、历久弥新。“榆社古建”在时代的更迭中光芒尽显,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成为了一张名扬四方的文化名片,让非遗之花在新时代尽情盛放。(晋中日报记者 王菲

[责任编辑:李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