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古训揭示了目标与境界的辩证关系。迈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党员干部肩负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重任,面对改革攻坚的深水区、高质量发展的新任务,尤需以“取法于上”的标准自我鞭策,立高标、求精深、砺担当,锻造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坚实脊梁,在新的赶考路上勇毅前行。
以“国之大者”校准精神坐标。志不强者智不达。大禹以“地平天成”为志,三过家门而不入;范仲淹以“先忧后乐”为怀,筑起精神丰碑。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取法于上”,就是要破除“小进即满”的惰性思维,认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紧盯“国之大者”,将个人追求融入民族复兴伟业、融入地区发展的战略格局,想清楚、弄明白“应以何为标杆”“该往何处用力”,始终做到“心中有信仰、脚下有方向”。当然,立高标绝非好高骛远,而是要在“致广大”中把握方向,在“尽精微”处夯实根基,激发主动担当、善谋善为的内生动力,持续推动高远志向转化为破局动能。
以“知行合一”锤炼干事本领。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能力提升从无捷径可走。面对改革深水区的发展难题,若仅满足于“守摊子”“不出错”,“本领恐慌”终将变成“发展短板”。“取法于上”,就是要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熟练掌握和运用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看问题、谋对策,推动理论富矿转化为破解招商引资瓶颈的“路线图”、化解群众矛盾纠纷的“方法论”。要摒弃“温室育苗”的安逸,发扬“自找苦吃”的精气神,主动投身矛盾多、任务重、压力大的岗位去磨砺、去锻炼,多接几回“烫手山芋”,多啃几块“硬骨头”,在解决“一个问题”中举一反三破解“一类问题”,真正实现经一事长一智,交一兵增一能。
以“挺膺担当”塑树先锋形象。为官避事平生耻,担当作为是检验党员干部成色的“试金石”。脱贫攻坚战中,数百万驻村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拔除穷根;抢险救灾一线,无数党员以“逆行”诠释忠诚,都是对“重任千钧唯有担当”的生动注解。党员干部要勇于担当、敢于担当,跳出“惯性思维”“路径依赖”,拓新路、辟蹊径,用改革创新的锐气破解发展新题,以科学决断的智慧赢得战略主动。新时代的担当,不仅要有“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毅,更需“草摇叶响知鹿过”的敏锐,要树牢底线思维、严守纪律规矩,切实防范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挑战,真正做到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还需更多能挑重担、敢扛硬活的“顶梁柱”。保持“取法于上”的精神境界,党员干部定能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中锤炼铁肩膀,在解难与创优的实践中涵养真担当,写下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新篇章。
(作者:沈钰,江苏省张家港市凤凰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