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党员教师作为“立德树人”主力军,作风建设直接影响育人质量与教育生态。唯有以“学查改”一体推进,方能以清风守护讲台、以严实践行使命。
以学为“针”,穿引师德“扣线”的思想经纬。理论坚定是抵御教育领域 “四风” 的 “防火墙”。党员教师需深学中央八项规定及《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从张桂梅、于漪等榜样事迹中汲取初心力量,她们用无私的奉献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诠释了党员教师的高尚师德和使命担当。同时,从个别教师接受礼品卡、参与利益输送等典型案例中认清 “微腐败”对育人初心的侵蚀危害。这些反面案例警示着党员教师要时刻保持警惕,坚守廉洁底线。唯有将学习转化为对 “为党育人”的深刻理解,才能在 “电子红包”等新型诱惑前保持 “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的定力,真正做到廉洁奉公、潜心育人。
以查为“尺”,丈量师德“扣距”的作风偏差。查摆问题需对照党章党规与师德规范,警惕“三种错位”。身份错位表现为忽视党员和教师的双重身份,对工作缺乏热情,职业态度冷漠;价值错位体现为过于强调分数,而轻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坚持 “三对照三查看”:对照党章查宗旨意识与功利化倾向,看是否真正把教育当作事业,还是仅仅视为谋生手段;对照准则查违规行为与价值观传播,确保自己的言行符合教师职业规范,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对照案例查侥幸心理与问题隐患,反思自己是否存在类似的错误思想和行为。如自查 “收下家长土特产”“布置家长作业”等“小问题”,避免积累成师德隐患,既查迟到早退等显性问题,也查思想懈怠等隐性问题,做到全面、深入地审视自己的作风问题。
以改为“力”,拉紧师德“扣结”的育人担当。整改需摒弃“过关”心态,从课堂细节入手。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纠正“重智轻德”的倾向,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建立 “廉洁家校联系卡”,明确家校交往的界限,规范双方的行为。完善长效机制,制定《党员教师“八小时外”行为规范》等制度堵漏洞,确保党员教师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良好的作风。面对“双减”等改革,主动探索高效课堂,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用担当作为诠释教师使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学查改”是师德“大扫除”与育人“再出发”。党员教师须在学习中明方向,深刻领会党的教育方针和师德要求;在查改中强筋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师德修养和业务能力。时刻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严实作风在教育强国征程上书写育人答卷。
(作者:吴桃生,杭州市文溪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