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西雪峰山脉的巍峨峻岭之中,活跃着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身着标志性的“地质蓝”,以无畏的步伐丈量每一寸土地,挥洒的汗水里,满是探寻深埋地底“黄金密码”的执着。他们,便是中国地质调查局长沙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简称“长沙中心”)湖南省怀化-邵阳金矿重点调查区调查评价项目组的矿产勘查精英。他们以大山为挚友,与密林常相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践行着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的神圣使命。
解密“黄金走廊”,破译地质密码
雪峰弧金腰带,宛如一条蜿蜒盘旋于江南造山带的神秘“黄金走廊”,静静记录着华夏与扬子地块历经亿万年的激烈碰撞。古生代以来,频繁的构造运动与岩浆活动在这里交织,孕育出了以金、锑、锰为主,伴生钨、铜、银等多种珍贵矿产的复合成矿系统,成为地质学界瞩目的焦点。
2023年,长沙中心积极响应国家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号召,迅速组建专业项目组,马不停蹄地奔赴怀化-邵阳金矿重点调查区,全力开展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他们的目标明确而坚定:为国家精准锁定一批优质找矿靶区,提供极具价值的勘查区块建议,挖掘全新的矿产地,为国家资源储备注入新的活力。
雪峰山,层峦叠嶂,翠屏罗列,自然风光旖旎。然而,地质工作者们的“寻金之路”却布满荆棘,充满艰辛。项目负责人曾昊站在隆回县石桥铺工作区,目光如炬,凝视着远方轰鸣作业的钻机,坚定地说道:“这里复杂的地质构造,就像一部精心加密的‘藏宝图’,而我们的使命,就是运用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破译其中隐藏的成矿规律。每一次钻机穿透岩层,都是在向深部找矿的‘黄金走廊’迈进,都是在为国家资源勘探事业开辟新的道路。”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项目组不断深化对成矿理论的研究,将理论成果转化为找矿实践的有力指导。他们大胆创新,引入大数据找矿、智能找矿等前沿技术手段,构建了一套科学高效的“赋矿层位+控矿构造+矿化蚀变分带”三维找矿模型。同时,综合运用扩频激电、多极化大地电磁测深、高精度无人机航测等先进技术,结合精准的地球化学分析,全方位、多层次地探索地下宝藏的踪迹。
经过三年不懈的努力,项目组的辛勤付出终于结出累累硕果。通过钻探工程对矿化异常进行深入揭露查证,他们成功实施11口钻孔,每一口都精准钻见目标矿化带,共控制金矿脉6条。这些矿脉长度在80- 1000米之间,宽度为0.5 - 20.44米,矿石品位达到1.0 -11.50克/吨,矿床远景规模有望达到中-大型。这一系列重大发现,不仅为国家矿产资源库增添了宝贵财富,也为后续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山野磨砺青春,汗水书写担当
“钻机一响,回家别想。”这是长沙中心钻探机长唐敏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顺口溜,看似轻松诙谐,却饱含着机台一线钻探人无尽的艰辛与无奈。当钻机的轰鸣声骤然打破山间的寂静,唐敏和他的组员们便开启了一场漫长而艰苦的“深山马拉松”。短则半年,长则一整年,他们都要扎根在野外一线,远离城市的喧嚣和家人的陪伴。
机台实行“三班两倒”的高强度工作制度,人可以轮换休息,但钻机等装备却日夜不停,持续与坚硬的岩层展开较量。每一次钻井作业,面对复杂多变的地层条件,都是对机台人员专业技能和身体素质的严峻考验。
记得有一次深夜,钻机在作业过程中突然遭遇破碎带,大量泥浆瞬间喷涌而出,情况十分危急。班长张宇得知后,立刻带领组员冒着零度的严寒,紧急投入抢修工作。经过数小时的奋力拼搏,井喷问题终于得到解决,但此时的他们早已疲惫不堪,浑身沾满泥浆,瘫坐在地上,活脱脱变成了一个个“泥人”。然而,他们没有丝毫抱怨,只是相视一笑,便又投入到下一轮紧张的工作中。
在密林深处和悬崖峭壁之间,化探采样员李海平同样在为找矿事业默默奉献着。他的微信运动步数常年霸占朋友圈榜首,背着30斤重的化探样品穿梭于茂密的丛林、深陷泥潭,对他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他日均徒步10公里,鞋底不知磨穿了多少双,但他却将这些磨穿的鞋底视为自己的“地质勋章”,无比珍视。
技术骨干张珍力,是路线地质调查的行家里手。烈日炎炎下,他攀爬悬崖、穿越沟壑,用地质锤一下又一下地敲击沿途露头的岩层,仔细观察岩石的纹理和结构,并在岩壁上用红色油漆做好标记。几年下来,他的脸庞被晒得黝黑发亮,仿佛是被岁月和大地共同镌刻上了奋斗的印记。
采样员刘小坚,凭借手中的钢钎,在坚硬的岩石上凿出一道道裂痕与纹路,将深藏地下的矿藏脉络逐渐清晰地展现出来,宛如绘制了一幅壮丽的“大地彩绘”。钻探编录员潘思远,总是全神贯注地端详着岩心盒中的每一块岩心,每当发现矿化现象时,他的脸上便会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兴奋地说:“最开心的事,就是看到目标找矿层,这是对我们前期所有努力的最好回报。”
传承红色基因,续写地质新篇
从“子弟兵”到“地调军”,虽然身份发生了转变,但他们为国找矿、为民造福的初心始终坚定不移。这支平均年龄仅35岁的年轻队伍,骨子里流淌着军人特有的坚韧与担当,他们艰苦不怕苦,有苦不言累,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地质人的精神风貌。
项目负责人曾昊,每年投身野外工作的时长超过8个月。在休息的间隙,他总会反复观看妻子发来的短视频,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心中满是温暖与愧疚。孩子蹒跚学步的珍贵时刻、老人住院手术的艰难日子、家庭欢聚一堂的温馨时光,他常常因为工作原因缺席。妻子早已习惯了这种“云陪伴”的生活方式,她在朋友圈中深情写道:“嫁给他时就知道,守护国家的人心里装着更大的家。”这句简单而又饱含深情的话语,不仅是对曾昊的理解与支持,更是对全体地质工作者家属默默奉献的真实写照。
2024年,隆回县司门前镇遭遇暴雨袭击,引发山体滑坡,村级道路狭窄,事故频发,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项目组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挺身而出,依托自有挖掘机,争分夺秒地为风云亭村抢修“生命通道”。他们不顾个人安危,日夜奋战在抢险一线,最终成功拓宽了道路,保障了村民的出行安全。村民们深受感动,纷纷送来锦旗,紧紧握着他们的手,感激地说:“你们主动帮我们解决了出行的大难题,真是我们的大恩人,为你们点赞!”这一刻,地质工作者们不仅在探寻地下宝藏的道路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更在服务百姓、造福社会的征程中赢得了民心。
科技引领创新,精神照亮征程
夜幕降临,万籁俱寂,野外临时办公室却灯火通明。技术骨干们围坐在地质图前,热烈地讨论着深部成矿规律与找矿工作部署。老技术员徐德明看着眼前的场景,感慨万千:“以前野外办公室挂着‘三件宝’:磨脱胶的地质锤、划满红线的地质图、一套来自不同地质体的岩矿石标本,那是我们老一辈地质人的‘宝贝’。现在你们年轻人用三维大数据‘透视’地球,技术手段日新月异,但地质人‘三光荣’‘四特别’的精神依然在传承,这是我们地质人的根和魂,永远不能丢。”
能源资源,关乎国计民生,牵系国家安全。长沙中心项目组所从事的地质找矿工作,肩负着破解战略性矿产资源国外进口依存度过高这一“卡脖子”难题的重任,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三年来,项目组始终胸怀“国之大者”,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前行。他们累计发表科技论文10余篇,申请各类专利10余项,提交新发现金矿产地1处,勘查区块建议3处,找矿靶区5处,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1名,实现工勤技能转岗2名。这一串串沉甸甸的成绩,犹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地质事业发展的道路,谱写了一曲新时代地质人的壮丽赞歌。
雪峰山依旧寂静无声,但在那层层岩层褶皱间,却仿佛回荡着地质工作者们坚定有力的锤音。当最后一缕暮光洒在钻塔之上,山脊线上依然有蓝色工装的身影在忙碌穿梭。他们敲落的每一粒岩屑,都像是一封写给深埋地底矿藏的神秘密电;踏出的每一道足迹,都精准地丈量着守护国家矿产资源安全的坚实疆界。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驻湘“地质铁军”正以无畏的勇气、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续写着地质找矿事业的辉煌篇章。
(曾昊 陈盼盼 李欣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