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感知民生冷暖的“毛细血管”,也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面对群众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基层工作者需秉承“民之所需,无微不至”的服务理念,巧妙融入“精准服务”的核心理念,在“需求洞察、流程重塑、资源整合”的全链条上深耕细作,力求使基层治理既具备“预制菜”般的高效便捷,又不失“家常菜”那般的温馨与贴心。
精心定制“个性化菜单”。要紧扣群众最关切、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紧盯突出的民生难题,逐项攻克,逐一落实。基层服务应如“丰盛拼盘”,兼容并包,实现从“政府配餐”到“群众自选”的转变。基层工作者需深入群众之中,创新需求收集机制,拓宽反馈渠道,优化整合方法。借助基层民主协商机制、智慧网格化管理等线上线下平台,细致入微地了解每位群众的“口味偏好”,精准勾勒群众需求图谱。通过民生微心愿征集、点单式服务等方式,依据需求量身打造“个性化服务清单”。依托党群互动平台、党员联系群众机制,确保服务精准对接,实现“个性化菜单”的精准送达。
智能化优化“服务流程”。基层服务中“办事难、程序繁、效率低”的问题,其核心在于服务能力与群众需求的不匹配。新时代的基层治理,应致力于流程优化,以科技为翼,实现服务从“点单”到“送达”的“快速响应”。全面梳理服务流程中的难点、堵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简化流程,畅通渠道。通过“一网通办”、“一窗受理”实现服务的集中高效办理,为民生事务按下“快进键”;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政务服务提速增效;构建智能管理系统,打造基层服务的数字治理新平台,让基层治理驶入数字化“快车道”。
整合资源“链式协同”。基层工作常面临“服务孤立”的困境,要破解“服务碎片化”难题,需借鉴“供应链管理”思维,激活治理“共同体”。新时期的基层治理应深化“五社联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机制,构建“政府引领—市场补充—社会参与”的服务生态体系。基层工作者要强化政策导向作用,建立健全政策解读与宣传机制,确保党的核心领导作用。要整合社会组织与企业资源,凝聚多方力量,为基层服务提供持续动力。更要通过“民生微实事”“社区创投”等举措,激发治理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