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024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日照市考察调研,来到省属国有企业——山东港口日照港,肯定了日照港推进科技创新,通过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经验。一年来,山东省国资国企牢记嘱托,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聚势蓄能、攻坚突破,有力促进了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省属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超2.5万亿元,同比增长6.7%,利润总额1036.7亿元,略高于2023年,净利润766亿元,同比增长6%,资产总额超5.28万亿元,同比增长6.1%。不包括直辖市,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均居全国省级监管企业第1位,利润总额、净利润均居第2位。
聚力塑强科技创新这一核心引擎。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依靠硬核的科技支撑。山东是国资国企大省,国有企业特别是省属企业已涌现出一批创新领军企业,有能力、有责任在解决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技术源头问题上当先锋、作表率。
加大研发投入,筑牢创新基础。立足出资人职责定位,不断健全科技创新考核评价体系,把科技创新在改革绩效考核中的比重由12.5%提升至30%,将重大科技项目攻关、技术成果转化等情况纳入考核,并将企业研发费用支出在考核时全额视同利润,对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按2倍视同利润加回,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开展核心技术攻关。2024年,省属企业研发投入达529亿元,同比增长8.7%,研发投入强度达2.1%。
强化协同创新,促进成果转化。立足实际实用实效,深化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联合科技部门在8户企业建设“山东国资科创基地”,建成6家“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累计与高校、科研院所、中小科创企业等开展交流合作2000余次,协同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408项、促成科技成果落地应用107项。实施创新平台“扩面提质”行动,省属企业建成省部级以上研发平台521个,其中国家级76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应设尽设”,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04项。
注重人才引育,加强智力支撑。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每年确定省属企业党委书记抓人才工作项目,深入实施五年千名博士引进计划,支持企业对关键核心技术人才实行“一人一议”。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科研团队工资总额实行单列。稳妥推进以激励科研骨干为主的中长期激励政策,2024年实施的3项限制性股票股权激励、岗位分红激励中,激励对象中的科研技术骨干占比均超70%。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在6户省属企业试点实施首席科学家制度,在10户企业试点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聚力建强产业体系这一关键载体。产业迭代升级、深度转型,是生产力跃迁的重要支撑。山东省属国有资本主要布局在关系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理所应当在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奋勇争先。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龙头企业是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火车头。支持国有龙头企业牵头建立推动产业链固链补链的协调机制,13户省属企业入选全省标志性产业链“链主”,联合行业上下游企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高端化工等领域带动形成产业集群,保障了产业链循环畅通。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着力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明确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7个重点主攻方向,指导省属企业立足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因企制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考核引导,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纳入经营业绩考核,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占比目标,引导省属企业将新增投资更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2024年,省属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投资735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23.1%,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占比提升至18.9%,同比提升3.2个百分点。支持企业设立专业化平台,通过并购重组、上市融资、产业协同等方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山东省属企业的基本盘,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优势所在。以山东省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为契机,聚焦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统筹抓好设备更新、数字赋能、工艺升级,让更多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发布全国首个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地方标准,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行动,2户企业被国务院国资委评为数字化转型试点企业,成功搭建煤炭行业矿山大模型,实现盘古大模型在矿山领域首次商用。用足用好“两新”政策,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投入力度,技改项目入选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库。扎实推进节能减排降碳,指导8户重点用能企业制定碳达峰工作方案,鼓励企业布局光伏、风电、新型储能等新能源项目,加速推进渤中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等新能源基地建设,建成后可年发“绿电”51.2亿千瓦时,可替代标准煤166万吨;建成全国首条改扩建“零碳”高速,路域光伏装机容量达689兆瓦,占全国总量的70%。
聚力强化体制机制这一坚实保障。激发国资国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生活力,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契机,拿出刀刃向内的勇气和决心,全面破除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
健全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印发《省属企业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评估办法》及实施细则,从各治理主体的履职规范以及权责边界划分等方面,明确4方面21项评估重点内容,引导企业全面提升治理水平。实施省属企业外部董事履职能力提升工程,提升外部董事能力素质,更好发挥其有效监督、防范风险的制衡作用。深入实施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提质工程,激励经理层成员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争创佳绩。
健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开展亏损治理和层级压减专项整治,推动省属企业亏损面压降至9.5%,两年降低12.6个百分点;两年压减权属企业1325户,除纳入特别监管清单的企业外,省属企业管理层级、法人层级均控制在四级以内,企业管控水平明显提升。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省属企业机构设置和加强用工管理的意见》,明确“控机构、控岗位、控总量、控总额、控招录”要求,省属企业总部机构压减14.9%,人员编制压减15.9%,加快构建精简高效的管理机制。修订《山东省省属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及《省属企业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细则》等4项配套制度,进一步规范投资决策程序,指引重点投资方向,省属企业2024年主业投资占比达99.4%,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更多源头活水。
健全国有资产监管机制。聚焦财务、发债等重点领域出台20余项制度文件,强化制度执行落实,提高监管的针对性、精准性、有效性。深化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优化调整授权放权清单,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实行“一企一策”授权放权,支持其当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完善分类考核评价体系,推进“一企一策”差异化考核全覆盖,将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相关企业的重点考核内容。开展省属企业履行战略使命和主责主业发展情况监测评价,引导企业聚焦主责主业发展新质生产力。
健全党建引领保障机制。持续深化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跟进督办制度。深入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人才链党建工作,加强与产学研、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党建联建共建。2024年,指导省属企业开展活动3400余次,促成合作项目700余个,计划投资金额178亿元。聚焦重点领域,推荐省属企业14名个人、10个集体分别获评全省担当作为好书记(好干部)、干事创业好班子(好团队),鼓励广大党员干部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大显身手。
(作者系山东省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
《 学习时报 》( 2025年04月16日 第 04 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