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基层来信 | 陕西榆林:把老百姓身边事办实办妥

——八项规定给基层带来了什么

编者按: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即“中央八项规定”。党的十八大以来,八项规定深刻改变中国,党风政风焕然一新,党心民心更加凝聚。时至今日,八项规定已成为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一张“金色名片”。那么,通过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基层有哪些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近日,人民论坛网收到陕西省榆林市基层干部来稿,他们聊心声、谈体会,为我们讲述那些可感可知的改变。文末还有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中心研究室主任尹建军的精彩点评,一起来看。

拼服务、看效率,千家万户的小事就是基层政府要干的大事

榆林市吴堡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罗飞燕:打硬仗,必须要有硬作风。干部群众苦恼已久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自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得到了狠刹,现在是“拼服务”“看效率”的时代。近年来,吴堡县通过开通服务热线、开发“吴优办”小程序、建立“一件事一次办”场景应用、设置“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等,让群众办事更方便。在去年的“小县制”机构改革中,全县党政机构总数精简为25个,机构数量大幅减少,部门设置更加科学,方便群众办事的同时,行政成本降下来了,政务效率提上去了。

此外,吴堡县连续多年面向社会征集群众的普遍诉求,作为民生实事和施政重点稳步推进,将老百姓身边的小事办实、急事办妥、难事办好。就群众最关心的看病难、上学难问题,县政府对接西安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全面托管吴堡县医院,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汉中市龙岗学校分别托管吴堡实验小学、吴堡中学,依托对方的品牌优势、优质资源和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医疗、教育质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上好学。

C:\Users\dell\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ea7f7ad947df7889c98f390f93a8aa1.jpg

确保更多资金投向教育、医疗等民生重点领域

榆林市横山区财政局办公室 陈凯:八项规定落地以来,财政工作从“管理思维”向“服务思维”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制度规范上,更渗透到日常工作的每个细节中,让基层财政干部切实感受到“减负”与“增效”的双重红利。八项规定实施前,财政资金使用存在“重分配轻监管”现象;八项规定实施以来,财政部门始终坚持三个“非必要”要求,严控一般性支出,确保更多资金投向教育、医疗等民生重点领域。以横山区为例,今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专项资金拨付周期缩短40%,惠及全区8.6万农村人口。八项规定在基层的实践,生动诠释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深刻内涵。作为基层财政人,我们既是改革的受益者,更应成为制度执行的守护者,让每一分财政资金都流淌着为民服务的温度。

扎扎实实与企业共谋发展之策

榆林市子洲县产业园区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 贺庆勇: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各级政府、各级部门都在搞整合,不必要的会议少了,影响正常工作的学习少了,陪同考查调研的方式改变了,使得园区干部真正能够静下心来结合实际工作学习知识,扎扎实实与企业共谋发展之策,帮助企业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各项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子洲县邻里中心负责人左登根说,“今年过来后,发现各个单位的领导与我们交流时更加简便和贴近实际了,切切实实能把一些政策落实落地了,园区和我们的关系更加贴近了,给我们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信心。”

通过规范公务接待,将腾出的资金重点投入文物保护与基础设施改善

陕西省委选调生,神木市高家堡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呼啸:八项规定的出台,让高家堡镇的文旅工作实现了从发展理念到实践路径的系统性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家堡镇通过作风建设与文旅工作深度融合,推动文旅资金从“面子工程”向民生需求倾斜。比如,通过压缩三公经费和规范公务接待,将腾出的资金重点投入文物保护与基础设施改善,持续推进古镇民居复古改造,完善镇区交通主干道、古城内道路引导标识、景观导引系统等设施,建设以古村古堡、原乡窑院为特点的民俗文化村,游客对基础设施改善的满意度大幅提升。为避免出现节庆活动铺张浪费、景观工程利益勾连等问题,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机制。比如,我们通过建立文旅开发“双审机制”(文化专家评审+村民议事会审议),叫停一些古镇改造的“形象工程”,转而采用“微改造”模式活化明清民居为特色民宿,既节约成本又保留文化原真性。

C:\Users\dell\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6353f4d667311277719bea07efa64fa.jpg

在田间地头收集的民情台账比办公室里的汇报材料实在得多

榆林县级选调生、米脂县杨家沟镇何家岔村村主任助理 张荣荣:驻村一年零七个月,以前填不完的表格变成了走不完的户头,现在每月至少走访30户家庭,在田间地头收集的民情台账比办公室里的汇报材料实在得多。前段时间帮村内老人激活电子社保卡,老人拉着我的手说:“现在的干部像咱自家娃儿”。这种被群众当成“自家人”的信任感,正是八项规定催生的干群新气象,也让我真切感受到作风转变带来的民心温度。

从群众跑腿变为干部跑腿,从分散服务变为集成服务

榆林县级选调生、府谷县府谷镇王家畔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宋泽邦:八项规定有效释放了基层的干事动能。我有更多的时间跟着村支书、网格员入户调查村民的实际生活情况,调解邻里纠纷,协助解决入户公路建设、农村饮水短缺、垃圾处理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村民们脸上露出的笑容,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认可。另外,八项规定倒逼干部走出办公室、迈进百姓门。每周二,我们驻村干部都在村委会会议室集中办公,从群众跑腿变为干部跑腿,从分散服务变为集成服务。很多村民表示,现在享受到了上门服务,要给我们一个大大的“赞”。

读懂土地的“心跳”,听见百姓的期盼

榆林县级选调生、榆阳区补浪河乡那泥滩村村主任助理 张丹青:驻村以来,我发现乡镇干部大部分时间都吃住在乡镇,工作在村组,填表迎检、各种会议在不断减少,走访农户的脚步却更勤了,能在沙梁上倾听村民诉求,在伙场中和村干部商量发展对策。正是这种“脚上沾泥”的作风转变,让我们及时发现并成功解决了那泥滩村人饮工程供水质量差的问题。问题解决后,老乡们真诚的笑脸比任何表彰都珍贵。八项规定加深了干部与群众的情感联结——当我们不再隔着会议桌和文件堆对话,才能真正读懂土地的“心跳”,听见百姓的期盼。

从“材料堆”走进“泥土堆”

榆林县级选调生、绥德县田庄镇米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张蕴淇:如今到村任职已有近一年了,八项规定带来的作风转变让我真正读懂了作风建设如何让“人民有所呼”与“干部有所为”同频共振。我们从“材料堆”走进“泥土堆”,有更多时间走近群众,真切听到群众的呼声。走访中,有村民主动反映幸福院屋子里墙皮脱落、面积小、菜式单一等问题。村两委商议后,随即对幸福院进行了升级改造,重新粉刷院墙、更换老旧厨具、采买各式蔬菜,并且利用空闲房屋为村民扩展了休闲娱乐空间。村民们看到焕然一新的幸福院,笑着说:“这下修得好,亮亮堂堂,好地方!”这让我们的干群关系更密切了,也深刻体会到融入其中的归属感和为民办事的成就感。

确保低保政策精准落地,村民直呼“公平看得见”

榆林县级选调生、神木市锦界镇窝兔采当村村主任助理 樊鹏晖:驻村一年多来,八项规定带来的作风转变让我感触很深。过去基层干部疲于应付“文山会海”和“填表迎检”,如今镇里推行一线工作法,要求干部多下村走访,少坐办公室。将党建、民生服务、乡村振兴等事务细化成“一张表”,明确责任和时间节点。会议压缩了,重复性报表减少了,大家的心思全扑在了办实事上。比如低保动态核查工作,我们摒弃“闭门造册”的老办法,带着政策清单和测算表上门讲解,对边缘家庭逐户分析收入结构,确保低保政策精准落地,村民直呼“公平看得见”。作风一变,群众的眼睛亮了、心气顺了、干群关系也更好了。

专家点评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中心研究室主任 尹建军:八项规定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基层的每一寸土地,带来诸多积极改变。在榆林,干部作风显著转变,基层干部“拼服务”,群众办事更加便捷。财政资金使用更趋合理,更加聚焦民生,比如横山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专项资金拨付周期缩短,惠及众多农村人口。干部有更多精力深入群众、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了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

这一系列变化充分彰显了八项规定的强大力量。它让干部与群众走得更近,真正听到群众呼声,切实为群众办实事,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未来,持续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至关重要,基层干部应继续保持务实作风,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让政策红利不断释放,为乡村振兴、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基层来信 | 浙江淳安:问题清单直戳工作重点

基层来信丨浙江诸暨:千方百计快速回应百姓诉求

[责任编辑:王卓怡 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