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理响中国 > 正文

【理响中国】推动科学决策制度化水平提升的六重维度

理响中国

以有效政府治理推动有效市场的形成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科学决策是有效政府治理的关键起点,它决定着政府行动的方向和成效,对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稳定经济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等都会产生非常关键且直接的影响。要以信息收集与分析制度为基础依据,以专家咨询制度为专业支撑,以民主决策制度为民意保障,以决策评估与反馈制度为持续改进动力,以法治保障制度为刚性约束,以风险防控制度为安全屏障,形成从决策起点到终端、从常规治理到危机应对的全周期制度闭环,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水平进一步提高。

以信息收集与分析制度为基础依据

信息是政府决策的基础,也是政府治理的基石。信息收集与分析制度是政府科学决策的根基,只有建立起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收集与分析制度,才能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一是建立多元化信息收集渠道。一方面,整合政府内部各部门的数据资源,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打破数据壁垒,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另一方面,与外部企业、行业协会及互联网平台合作,建立常态化收集市场数据、社会数据的机制。同时,利用网络平台、移动应用等渠道,搭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制度化民意收集和反馈互动平台,及时掌握企业动态、社会热点、公众需求和民意诉求。二是建立数据清单制度与验证机制。通过建立交叉验证工作机制,比对不同统计口径和数据源,确保数据的完整性与准确性。三是完善数据分析研判机制。引入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统计分析、经济模型分析等传统方法,提高数据分析的精度和效率。建立数据分析会商机制,邀请专家和学者、相关部门人员参与数据分析、讨论与研判。四是完善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制度。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涵盖数据存储安全、传输安全等方面。采用加密技术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防止数据泄露。制定严格的隐私保护政策,明确在数据收集和使用过程中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和企业商业秘密。建立数据收集匿名化制度,确立非必要不得实名收集的原则,完善数据使用审批程序,防止数据被滥用。

以专家咨询制度为专业支撑

各领域专家是政府决策的智慧宝库,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能够为重大决策提供科学论证和可靠建议,是政府科学决策不可或缺的专业支撑。一是构建完善的专家咨询体系。制定资格认证制度,明确专家遴选标准,根据不同的决策领域和问题,邀请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人物组成专家咨询团队。动态管理、持续更新专家库,确保专家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始终保持在前沿水平。二是明确专家参与决策的程序和方式。在重大项目决策、政策制定等过程中,建立专家咨询团队对项目的可行性、技术方案、环境影响、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全面论证的制度,完善专家参与政策起草、论证和修订等环节的制度。采取面询、电询、网询、函询等多种方式,确保决策问题得到广泛、深入地分析和论证。三是建立专家意见公示、反馈和评估机制。在非涉密的情况下,公开公示专家意见,接受社会监督和同行评议,促使专家更加谨慎、专业地提供意见。认真研究专家建议,及时调整决策方案,建立及时反馈专家意见的通报制度。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对专家意见的准确性、可行性、贡献度等方面进行评估。建立专家诚信档案制度,记录专家的行为表现,为后续选择专家提供参考。建立激励与撤换制度,对表现优秀的专家进行奖励。

以民主决策制度为民意保障

民主决策是现代政府治理的重要原则,能够确保政府决策更好地反映人民意愿,增强政府决策的合理性和公信力。一是拓宽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的制度通道。积极拓宽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公众参与决策渠道,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来。一方面,整合政策解读、意见征集、投票表决等功能,建立专门的政府决策公众参与平台;另一方面,建立政府工作人员深入基层的日常化工作机制,量化下基层的时间、时长、地点、议题、走访对象、收集信息等指标,通过听证会、议事会、座谈会、走访等多种形式,面对面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二是推动听证会组织流程标准化建设。在会前准备阶段,明确听证事项、范围,确定听证参与人。建立完善多种渠道发布公告的制度。充分准备听证材料,收集与听证事项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技术数据、前期调研结果等,编写听证材料手册,并建立听证手册会前分发机制,保证参与人有足够的时间充分了解听证事项,提高听证质量。在会议进行阶段,建立完善会议流程,确保会议严格遵守中立原则,保障各方参与人有平等的发言机会。在会后总结阶段,编制内容结构规范、意见整理客观的听证报告。建立完善听证会意见反馈机制,向听证参与人反馈意见采纳情况和决策结果。建立听证资料归档保存制度,方便后续查阅、监督和研究,并根据听证事项的性质和重要性,规定档案的保存期限。

以决策评估与反馈制度为持续改进动力

决策评估与反馈制度能够促进决策不断优化,对政府科学决策起着关键的持续改进作用。一是建立决策实施跟踪机制。通过多元化渠道收集反馈信息,对决策的实施过程进行全程监控,为后续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依据。二是制定科学的决策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全面、客观、系统的指标体系是评估政府决策的基础。例如,从经济维度评估经济增长率、投资回报率、就业创造等指标;从社会维度评估社会公平性、居民满意度、社会治安状况等指标;从环境维度评估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效率等指标。三是建立定期全面评估机制。根据决策的性质和重要程度确定评估周期,组建包括专家学者、行业代表和政府工作人员在内的评估团队,建立完善评估主体多元化、评估过程公正化的体制机制,推动实现动态性评估、针对性评估、成本效益评估、风险评估等。四是完善决策动态调整机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完善决策,总结成功经验,发现决策问题,制定相应的调整措施,使政府决策更加科学、合理、有效。

以法治保障为刚性约束

在政府决策体系中,通过法律规范划定决策边界、通过责任追溯倒逼决策审慎、通过监督制衡防范权力任性,为科学决策构筑起不可逾越的刚性框架,从而实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一是构建决策程序法定化体系。明确重大决策的法定流程,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五大程序固化为制度红线。同时建立决策事项清单动态管理制度,实现“清单之外无决策”的硬约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各程序环节的衔接机制,确保程序流转的连贯性与有效性,避免因程序衔接不畅导致决策延误或漏洞。二是健全全链条责任追溯机制。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决策过程全程留痕系统,对每个决策环节的参与者、意见内容、表决结果进行不可篡改的分布式存储。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追责制度,形成强力震慑。同时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对符合改革方向的决策失误建立免责机制,明确免责的具体情形与认定标准,确保容错纠错机制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三是强化立体化法律监督网络。建立人大政协嵌入式监督制度,邀请人大代表组成监督专班,对政府决策开展全过程监督。此外,将决策程序的合法性、公平性纳入司法审查范畴。构建跨部门联合督查体系,推动决策执行偏差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政府决策始终在科学轨道上稳健前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监督信息共享平台,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提升监督的整体效能与协同性。

以风险防控为安全屏障

风险防控制度体系既是对常规决策的“加固装置”,更是应对突发危机的“应急阀门”,通过前瞻预判、快速响应、灵活调适三重机制,确保政府决策在风险可控的轨道上行稳致远。一是建立多维风险预警体系,筑牢风险防控基础。整合经济运行、社会动态、生态环境等跨领域数据,构建智能化风险监测平台。通过模拟政策实施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提前制定风险应对方案。重点优化数据采集范围和智能分析能力,确保既能全面掌握风险动向,又能快速识别关键信号,实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二是创新分级响应机制,提升应急决策效能。建立常规与应急双轨决策模式,对抢险救援、物资调配等紧急事项实行“绿色通道”审批。开发智能决策辅助系统,根据不同突发事件类型自动生成处置方案。同时,定期总结突发事件处置经验,形成典型案例库,为后续决策提供参考。三是构建动态政策调节机制,增强治理灵活性。总之,通过技术手段与制度建设的结合、事前预防与事后评估的结合、刚性规则与柔性调节的结合,从而构建起适配新时代风险治理需求的科学决策体系。将风险意识嵌入决策基因,用制度设计筑牢安全边界的治理模式,能够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以上六个维度的制度建设,可以形成一个从决策起点到终端、从常规治理到危机应对的全周期制度闭环,从而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政府治理效能,还能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作者: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市委党校基地研究员 王素娟)

[责任编辑: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