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以新思路解决城市治理难题

春节前后,以DeepSeek、宇树科技等为代表的一群杭州高科技“小龙”惊艳全国。人们热烈讨论:为什么是杭州?我在杭州工作和生活了43年,在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工作期间,参与了杭州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和全省第一个市属重点社科研究基地的筹建,迄今已干了20多年的智库工作。在我看来,杭州不仅具有相对优越的营商环境和适合本地资源优势的主导产业选择,而且在治理现代化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其中,如何处理好新思路和老大难的关系颇有高明之处,对城市发展十分重要。

浙江省已实施20多年的“八八战略”,就是处理好两者关系的范例:重视发展中面临的难题,为解决这些难题提出新的发展思路,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20多年来浙江的改革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忠实践行“八八战略”,一任接着一任干。而杭州在既有新思路,又切实解决老大难问题方面,提供了大量的成功经验。

杭州在新世纪初就提出了“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崭新区域发展战略,使城市形态从以西湖为中心的“西湖时代”大踏步迈向以钱塘江为轴线、拥江发展的“钱塘江时代”。20多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这一战略,从城区面积居全国省会城市榜尾,发展成超大城市,钱塘江从城外的观潮胜地变成两岸高楼林立的大都市发展中轴,而西部的千岛湖和富春江则以优质的生态环境和美丽的山水风光,构成了连接西湖和黄山的国家级水上黄金旅游线。在产业发展战略上,杭州从20年前提出在全国率先发展知识经济,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含量高、市场前景广、无污染、劳动密集型的都市型产业,建设“天堂硅谷”和“动漫之都”,到建设“电商之都”“移动支付之城”“网红经济之都”“数字经济第一城”,再到最近半年DeepSeek、扭秧歌机器人和《黑神话:悟空》惊艳世界,既坚持发挥特色优势不动摇,又紧跟时代步伐奋力赶超走到科技前沿。方向明确坚定而又与时俱进的新思路,引领杭州从“暖风吹得游人醉”的风景旅游城市,迅速蜕变为对标硅谷的创新活力之城。

杭州走到今天不仅靠新思路,还依靠锲而不舍地解决城市建设和公共服务的老大难问题。20年来,杭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锁定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发展目标,通过民情民意调查统计,聚焦市民对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关注重点,以破解民生难点为抓手,在“八八战略”指引下全面提高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环境五大生活品质,努力打造“品质城市”“品质产业”“品质环境”“品质生活”,使品质成为杭州的核心竞争力。这一发展目标直接惠及全市人民,又富有历史文化底蕴,深受广大群众拥护,产生了巨大的号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独特的城市气质成为杭州集聚高端要素特别是年轻人才,重点发展信息经济、智慧经济和文创经济,抢占新一轮产业革命制高点的法宝。到去年,杭州已连续17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连续13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新增人口和吸引大学毕业生数量连年居全国城市前列,人才总量已突破300万,占全市常住人口的四分之一。

20年前,杭州市委、市政府经过广泛征求市民意见,提出破解“七大问题”,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好,真正做到衣食无忧、且有结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难有所济,有事能及时得到办理、有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全方位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从此年年把解决人民群众呼声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施政重点,并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新要求,不断充实新内涵,形成“7+X”新框架,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例如在解决“看病难”问题方面,杭州的三甲医院过去大部分集中在老城区几平方公里范围内,几大医院门口的道路成为市区拥堵之最,门诊大厅里人山人海,病人和家属一次次排队,挂专家门诊号要半夜上医院,看一次病疲劳不堪。从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到各级医院构建医联体,三甲医院在各个城区建新院区,部分专家号分配到街道社区卫生中心用于转诊,再到互联网挂号预约,各个医院专家名单及各自特长、门诊时间、号源数量等网上一目了然,预约时间具体到几点几分,检查化验结果手机可查院际共享,诊断所需的各种检查一次性安排统筹兼顾,交费一次刷卡付清,电子医保卡全市医疗机构药房通用。看病已基本不难不累。

在解决“上学难”问题方面,从率先放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并取消借读费,到实行公办“零择校”“公民同招”、电脑派位,不断促进受教育机会公平;通过名校建分校、校际对口合作、优质师资流动等途径,推动全市中小学名校集团化覆盖率达到 70%,组建城乡教育跨区域“互助共同体”,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优质均衡配置和共享。

在解决“行路难停车难”问题方面,先通过依法管理“四小车”,整治易堵路段路口,合理利用转弯车道潮汐车道,率先在斑马线设置红绿灯,明显提高市区主要道路的通行能力;然后一方面努力挖掘专用停车场和道路停车场的潜力,另一方面合理布局公共停车场,进而用智能手段提高停车场利用率;在地铁成网前布局快速公交干线提高乘车效率,地铁成网后汇集乘客流向信息合理调整地面公交线路,发展接驳公交和定制公交,并率先通过电子地图智能推荐换乘线路,预告公交车辆到站时间,提高了公交的乘车效率,公交出行时间与预期时间误差一般在10分钟以内,提高了公交出行率;同时率先发展城市公共自行车和网约车,方便了“门到门”的出行。特别是把改善城市交通状况作为城市大脑的首选目标,使出行的便捷性明显提高,连城市中心区的交通也变得顺畅。

在改善居住环境方面,杭州一方面在新城区建设上努力变“摊大饼”为“蒸小笼”,建设网络化大都市,不断加强新开发片区的产城融合、商贸服务设施配套,另一方面坚持对老城区实施有机更新,提高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文化资源开发水平,发动市民参与危旧房改善、庭院改善、背街小巷改善和“城中村”改造等“家门口”的民生工程,老旧小区改造投入力度居全省前列。出台全省首个未来社区运营指南,探索 “市政 + 物业 + 商业” 综合化片区运营模式,以提高生活品质为目标全域推进未来社区建设,居住环境普遍改善,并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

杭州之所以能够锲而不舍、日积月累地解决民生老大难问题,重要原因是把“民主促民生”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并形成工作机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促进全民共建共享。通过问情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绩于民,在日常生活中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如民生实事票决制不仅广泛征集市民意见建议,通过梳理筛选协商归类分层形成系统工程,而且在人代会通过后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民代表全过程参与督促落实。对解决民生问题开展满意单位不满意单位评选,拓展社会评价参与面,提高群众评价的权重,在综合考评中把“克难攻坚”放在与“创新创优”同等重要的位置。针对群众批评制定并公布整改计划,限期由主管部门向批评者、建议人反馈落实情况;年年组织“公述民评”,由区县领导和部门街道回答媒体曝光和市民代表反映的问题,并接受当面评价。搭建“我们圆桌会”“杭网议事厅”“市民议事广场”“民生议事厅”“民情热线”“民意晒场”“民呼我为”数字平台等线下线上公共平台并持续运行,实行党政主导、媒体运作、公众参与、专家支撑、多方互动,在管理部门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企业行业、基层社工、广大市民之间搭建沟通桥梁,围绕民生热点话题,答疑解惑,批评监督,寻根探源,畅所欲言,理性对话,平等协商,建言献策,凝聚共识。持续加强机关和公用事业效能建设,从集中办事窗口、清理职权交叉重叠、简化办事程序、力求“最多跑一次”,到普及电子政务实现“同城办”“网上办”“掌上办”,率先推进“城市大脑”建设,打造“移动办事之城”,应用场景覆盖各个民生服务领域。这些工作机制直接改善百姓生活环境,似乎大多与企业经营发展没有直接联系,但都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提高了城市的运行效率,增强了新老市民的幸福感、认同感、归属感,提高了城市的美誉度、吸引力和凝聚力,有助于广泛调动积极因素,激发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是杭州成为创新活力之城的一大“看家本领”。

(作者:蓝蔚青,系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浙江省/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责任编辑: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