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情感,尤其在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交织的时代浪潮下,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更是肩负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使命。而受教学理念、方法、资源等诸多方面的限制,目前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模式仍暴露出诸多问题,如传统“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依旧流行,教师示范演唱、学生模仿练习的现象客观存在,引发了一系列课堂氛围较为沉闷、教学节奏缺乏活力等“蝴蝶效应”。加之课程结构单一,声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理论、民族声乐历史、地域风格特色等课程的设置相对不足,学生如同在单一音阶上徘徊,整体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这一背景下,如何改革与创新民族声乐教育模式,突破传统教育的泥潭,奏响民族声乐教育的新乐章,成为高校声乐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文化为魂:教学理念的革新
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领域中,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度聚焦于发声技巧的雕琢,而忽略了乐器所应演奏出的灵魂——文化内涵。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声乐文化相互交织,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从文化传承角度看,民族声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若仅注重技巧训练,学生的声乐学习也会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要想推动新时代下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模式的改革,首先应从文化着手,以“文化为魂”推动教学理念的革新,从“顶层”滋润民族声乐教育的土壤。以维吾尔族民歌教学为例,在文化教育理念的导向下,教师不仅局限于对旋律、发声的讲解,而是站在文化内涵的角度,打通通往维吾尔族文化世界的大门,从新疆广袤大地的独特地理风貌讲起,到维吾尔族人民热情奔放、能歌善舞的生活习俗;再从古老神秘的西域文化传承,到现代社会中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全方位呈现维吾尔民歌的文化内涵,彰显歌曲背后的历史脉络。有了文化的注入,当学生赏析歌曲时,会自然联想到维吾尔族人民在欢庆节日时用歌声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继而更能领悟歌曲中欢快节奏、独特装饰音所蕴含的情感密码。课堂中歌词中文化意象的剖析,如同解读一首优美的诗篇,探索每一个词汇、每一句歌词中蕴含着的民族记忆、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如此,学生在赏析或演唱时,不再是机械地发出音符,而是将个人情感投射至维吾尔族的文化情境中,用歌声讲述故事,用音乐传递情感,真正成为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二、多元和声:教学内容的重构
传统的民族声乐教学内容的扁平化、割裂性严重,未形成一个系统性的、连贯性的整体教学框架,虽有其基础之美,但缺乏和声的丰富性与层次性。因而,聚焦于民族声乐的总体框架,构建“多元和声”的教学内容体系,为民族声乐课程融入多彩的“和声织体”,使其更加饱满,更加富有层次。一方面,在传统课程基础上融入“民族音乐史话”的音乐文化板块,带领学生穿越时空,探寻民族声乐的起源及发展脉络,从古代宫廷雅乐到民间山野之歌,从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到现代民族声乐的创新演变,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成为学生汲取文化养分的源泉;同时,增设“民族音乐美学鉴赏”环节,进一步使学生沉浸于不同民族对音乐的独特表达之美,领悟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审美意蕴,提高审美观念,涵养审美境界。另一方面,构建特色选修课程体系,开设民族音乐选修课程,为感兴趣的学生提供深入探索不同民族声乐风格的机会,以“彩云之南的歌声——云南民族声乐研习”为例,设计项目活动,与学生一同研究傣族、哈尼族、彝族等云南少数民族的声乐特色,深入而全方位地领略云南民族声乐的独特魅力,如学习傣族孔雀舞般轻盈灵动的发声方式,模仿哈尼族民歌中高腔与低吟的巧妙转换,体会彝族火把节歌曲中的热情与豪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计实践探究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民族聚居地,亲耳聆听、亲身感受原汁原味的民族声乐,与民间艺人交流学习,记录珍贵的音乐素材,获得广而深的文化熏陶。以实践活动为媒介,构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奏响相互呼应、相互衬托的乐章,使学生在多元学习体系中构建起全面而系统的民族声乐知识架构,培养出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为未来的艺术发展之路夯实基础。
三、互动协奏:教学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民族声乐教学方法多集中于理论讲解及示范演唱,师生以及同学之间的互动相对不足,实践机会也较为有限,而聚焦于“互动协奏” 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打造出活跃、生动的声乐课堂,在互动协作中点亮思维,全面提高音乐赏析水平。如在藏族山歌的演唱风格赏析期间,可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从歌曲旋律特点、歌词意境、演唱技巧以及文化背景等多个维度展开讨论,期间各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发表独特观点,有学生凭借敏锐的音乐感知力分析出旋律中的高原风情,也有学生在藏族文化的研究中感受到厚重的宗教情怀,还有学生结合个人经验,捕获了藏族山歌中发声和装饰音处理上的经验。在激烈讨论中,学生们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带动,深入解码歌曲内涵。紧接着,开展合作演唱项目,将课堂的互动协奏推向高潮,在反复磨合的合作中,学生从最初的“各自为政”实现了到“默契配合”的迈进,学会了如何在节奏、音准、音色和情感表达上相互协调。而不同特长的学习各尽其能,参与到作品的编曲中、配器中,乃至舞台设计中,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展现独特创意。如擅长绘画的学生为舞台设计出富有民族特色的背景画面,对音乐理论有深入研究的学生尝试对传统旋律进行新颖的编曲;组织协调能力突出的学生则负责整个项目的统筹安排。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从传统的“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和“启发者”,穿梭于各个小组之间,适时给予指导,提出针对性建议,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在多种元素的加持下,课堂焕发了崭新的活力与创意,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及综合艺术素养得以发展,继而在民族声乐的学习道路上迈出更加自信、坚实的步伐。
总而言之,新时代下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模式的改革,是满足高校声乐专业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迫切需求,更是深挖课程内蕴和价值的关键之举。面对时代的高速发展,文化复兴浪潮的悄然兴起,高校唯有持续秉承创新教育的理念,加大对先进、优质教学方法的应用,方能为声乐课堂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培养出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民族声乐人才,让民族声乐这朵艺术之花在中华大地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作者:罗辉,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