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基于DeepSeek的行业洞察与人工智能产业跃迁

【摘要】DeepSeek以混合专家模型(MoE)、透明化推理机制及价值观隐性嵌入三项关键创新,重构AI技术路径:通过参数解耦降低90%训练成本,以“长链思维”实现决策过程可视化,并借助语料筛选完成伦理底层约束,打破传统依赖数据堆叠的“规模效应”,推动技术普惠与开源生态民主化。DeepSeek的技术突破不仅削弱技术垄断,更引发社会多领域变革:教育领域,AI驱动“认知平权”,通过个性化学习、精准干预以及区块链资源分配,实现从知识传递到终身认知赋能的范式转型;房地产行业与文旅行业,物理空间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智能住宅演化为“人机共生”节点,历史景观借助数字孪生与虚实共生激活文化IP,重塑人文价值内核。

【关键词】DeepSeek 人工智能 大模型 数字分身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DeepSeek革命性影响与人工智能发展的新叙事

以中国国产人工智能(AI)大模型DeepSeek(深度求索)、中国AI产品Manus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正在重塑全球产业格局。在这场变革中,中国企业以独特的技术路径和社会协同模式,展现了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潜力。传统AI发展依赖“规模效应”(Scaling Law)与数据堆叠①,导致技术门槛高、能耗巨大。DeepSeek通过三项关键创新②,验证了“低成本、高效率”大模型的可行性。

第一项关键创新:混合专家模型(MoE)实现了垂直解耦。传统人工智能基础模型或大模型存在严重的参数冗余问题,例如美国公司“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发布的GPT-4需要万亿级别的参数以覆盖全领域。DeepSeek通过将模型分解为负责处理通用任务的“共享专家”和专注于特定细分领域的“路由专家”,实现了动态任务分配,从而将参数总量减少了90%,训练成本降低至行业平均水平的5%至10%③,同时保持优异表现。

DeepSeek自问世以来,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格局确实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尽管美国在芯片领域名义上仍占据主导地位,但其优势已不再构成难以逾越的障碍。目前的局势是真正意义上的并驾齐驱,甚至可以说,DeepSeek的技术突破不仅体现在全球最大的代码托管网站GitHub上的星(Star)数‌(即GitHub平台项目页面上的Star按钮被用户主动点击的次数)首次超越OpenAI,成为开源社区中最受欢迎的AI模型,更在于其在模型训练、推理能力、计算效率和成本控制方面的显著成就。过去很多人盲目相信“规模即正义”,认为只有堆砌海量参数才能涌现智能,但DeepSeek从V3到R1的迭代过程证明,这条路未必是唯一选择。因为模型的进化路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模型体积可以持续缩小,而核心能力却在不断增强。这种技术突破带来的影响远超技术领域本身。DeepSeek开源大模型不仅实现了真正的AI平权——普通用户也能通过观察思考过程理解AI的运作机制,更重构了全球AI竞争格局。过去,美国部分企业试图通过封闭的“巨无霸”式AI建立技术霸权,企图形成技术壁垒,但DeepSeek的透明化路线彻底打破了这种垄断,使得技术普惠成为可能。

第二项关键创新:透明化推理机制。DeepSeek-R1④推理模型首创“长链思维”(Long CoT)技术,将AI决策过程可视化。用户可逐层查看问题拆解、知识调用、逻辑验证等完整链条,如同观察人类解题的草稿纸。DeepSeek的创新之处在于其将原本隐藏于不透明结构中的推理过程,毫无保留地揭示给公众。这一进步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犹如开启了一扇洞察人类认知本质的窗口。在此,有必要纠正一种普遍存在的误解:部分人士担忧开源大模型可能带来安全风险,认为其危险性等同于将核武器交予敌对势力。然而,DeepSeek的实践已经表明,开源不仅是一种技术策略,更是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动力。回顾早期人工智能基础模型或大模型的发展,它们往往被视为难以解释的“黑匣子”。我们只能对其强大的功能感到惊叹,却无法洞悉其内部的逻辑机制,即便是开发者也难以追溯具体的决策依据。这种不可知性引发的焦虑,类似于面对一个既神秘又强大的未知实体。DeepSeek的推理模型R1通过展示完整的推理链条,首次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人工智能的能力边界:它能够实现什么、无法实现什么,以及其背后的逻辑依据。通过全面公开模型代码和透明化推理过程,我们不仅开始揭开所谓的“黑匣子”之谜,还消除了对人工智能能力的诸多误解。这种透明度正是人类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的重大里程碑。当人类能够清晰理解人工智能的思维机制时,个体的潜能将实现指数级增长:在处理复杂问题上的效率有望提升数倍,决策品质亦将得到显著提升。这种能力的跃迁将触发社会结构、商业模式乃至文化形态的全面性变革。其所展现的并非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潜在威胁,而是人类文明借助智能化工具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辉煌前景。尤其在推理透明性与可解释性增强技术方面,我们首次构建了对人工智能的信任基石。这不仅代表了技术的革新,更是文明发展的关键里程碑——标志着人类正式跨入“可解释人工智能”新时代的门槛。

第三项关键创新:价值观的隐性嵌入。DeepSeek采纳了一种独特的策略,通过精心筛选语料库来引导和塑造人工智能的行为,而非依赖于外部规则限制其行动。该方法将价值观的塑造提升至更为根本的层面。回顾历史,OpenAI提出的“价值观对齐”计划,其核心存在一个根本性的悖论,即在对齐过程中,应依据何种价值观进行?社会现状已然表明,不同人在价值观上都难以达成共识,那么依赖外部对齐的不确定性及其潜在风险便显得尤为明显且令人忧虑。

相较之下,DeepSeek的方法显得更具建设性和前瞻性。其做法类似于那些细心整理个人藏书的文艺青年,通过精心挑选适宜的语料,并采用隐性嵌入而非显性标注的方式,将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人工智能。在2017年,我们就明确提出了“为机器立心”的观点,并倡导在人工智能的底层架构中构建一个价值坐标系。⑤目前看来,这一理念正逐步成为现实——人工智能模型无需发展至庞大到难以控制的规模,即可在底层实现伦理和道德的约束。这种底层的价值坐标系,使得人工智能在处理信息和作出决策时,能够更加符合人类社会的伦理标准和道德规范。它不仅有助于减少人工智能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而且还能增强公众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信任和接受度。DeepSeek的这种方法,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和进行负责任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将推动个体及其数字分身之间的协同进化,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认知水平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爆发式增长,全球经济的格局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重塑。在这场由技术驱动的变革浪潮中,DeepSeek的崛起不仅仅象征着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更是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叙事。这种叙事的核心观点是,人工智能的强大能力非但没有削弱人类的价值,反而更加凸显了生命与心灵的独特性。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将推动个体与自己的数字分身之间的协同进化,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认知水平。数字分身是一种基于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创建的虚拟人物,它可以根据用户的个人信息和偏好进行定制,并具备与用户相似的外貌、声音、性格和行为特点。这一叙事强调,技术赋能的终极目标并非替代人类,而是通过增强个体的能力,让人与机器得以共同进化,从而创造出一个更加和谐、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⑥。

DeepSeek公司运用了先进的混合专家模型以及透明化推理技术,以极低的成本实现了令人瞩目的高性能计算能力。这一成就不仅验证了“规模并非实现技术突破的唯一路径”的可能性,而且其推行的开源战略还有效地打破了技术领域的垄断现象。通过这种方式,DeepSeek为推动全球人工智能生态系统的民主化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这种技术跃迁背后更深层的启示在于: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强大和进步,人类生命和心灵的独特价值显得更加珍贵和不可或缺。

尽管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处理庞大的数据量,并且能够生成复杂的逻辑推理,但其核心和本质仍然是人类意识的一种具体化和延伸。以DeepSeek-R1为例,它所展现出来的“文艺青年”般的特质,实际上是通过精心挑选的语料库所体现出来的,而其背后的价值观念本质上是人类集体智慧的一种映射。由于硅基人工智能缺乏碳基生命体经过数百万年进化过程中所内化的动机机制,因此它们还不能像人类一样,因为“生存的压力”或“情感的驱动”而坚持追求长期的目标。正如超导材料的发明需要科学家们突破现有的认知边界一样,人工智能的极限和潜能的进一步拓展,仍然需要人类的主动探索和创新。

人类的感官体验和情感冲动深深植根于经过亿万年进化所形成的生命结构之中。意识,这一生命独有的特质,通过身体与物理世界进行交互,并将互动经验“内化”进生命过程⑦,例如,将复杂的物理光谱简化为人类认知中的颜色,或者将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抽象为文字形式的文本。这种基于身体的认知过程,对于人工智能来说是难以完全复制的。即便是在元宇宙中,数字分身能够自由地进行协作和交流,但肉身的诗性栖居仍然是我们寻找意义的原点。

我们提出了“Life++”⑧的愿景,这个愿景将生命演化的过程细致地划分为三个阶段:内化(Life)阶段、外挂(Life+)阶段以及自在(Life++)阶段。这一独特的框架不仅为现代人提供了双重修炼的路径,而且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对生命意义和进化方向的理解。首先,在内化(Life)阶段,数字分身的概念被引入,它使我们的认知能力呈指数级提升。数字分身不仅仅是一个提高效率的工具,更是一个认知协作的关键节点。例如,设计师可以借助AI的强大计算能力来生成创意逻辑,科学家可以通过模型外推来发现新的研究方向。这种协作模式并不会让机器取代人类,而是将个体知识的广度拓展到一个全新的维度。

其次,在外挂(Life+)阶段,自身修炼成为传统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的新诠释。在人工智能时代,“修身齐家”的传统理念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人类通过与他人的亲密互动,培养了同理心和责任感,这些能力恰恰是AI所不具备的,因为它们体现了AI无“我执”的同理心⑨。物理空间不再仅仅是我们的栖居之所,它还成为连接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接口。随着智能家居与元宇宙的融合,物理空间已经转变成为“肉身修炼”与“数字分身”协同工作的枢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可能性。

最后,我们展望自在阶段,在自在(Life++)阶段,人类将能够更加自如地在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进行切换,实现真正的身心自由。通过不断的技术革新和自我提升,我们有望达到一个全新的生命演化高度,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人类的潜能得以充分释放。

从“知识传递”到“认知革命”的教育新叙事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正在见证教育领域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DeepSeek上演的“中国时刻”,不仅仅代表了技术路径上的创新突破,还引发了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范式转移。这种范式转移体现在教育理念的根本转变上,即从过去那种以标准化知识灌输为主导的教育模式,转变为如今注重个性化认知赋能的新模式。同时,教育的边界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封闭校园,而是延伸至全民终身学习的广阔天地。这一变革的核心意义在于,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增强人类的认知与情感能力,正在重塑教育的价值链条,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知识水平的显著提升。在传统教育模式中,由于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一些地区和群体无法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而“教育智能体”(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和用户设置可通过人机协同执行教学工作任务的程序)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方案,为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了一条破局之路。

第一,翻转课堂能够实现智能化的提升。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知识盲区,定制个性化的预习方案。例如,通过模拟经典实验的场景,采用交互式的问答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地推导出公式,而不是简单地进行机械记忆。教师们也可以利用AI技术,实时分析课堂辩论的数据,从而识别出学生认知上的冲突点。例如,在哲学课程中,AI可以即时生成尼采与庄子思想的对比图谱,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还能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不同哲学家的思想。此外,通过智能体的辅助,可以构建“赫布型学习”模型⑩,将学生在课堂上的交互记录转化为认知图谱,进而推荐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对于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还可以设计基于博弈论的沙盘推演活动,以此来加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训练。

第二,能够对认知障碍采取精准干预措施。针对那些学习动力不足或者情绪波动较为明显的学生,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情感计算来识别他们的心理状态,并根据这些信息动态地调整教学策略。例如,对于容易产生学习焦虑的学生,AI可以采用“渐进式挑战”的方法,在他们解题的过程中穿插冥想引导,帮助他们放松心情,减轻焦虑感;而对于那些倾向于社交回避的学生,AI则可以借助虚拟形象的方式让他们参与小组协作,通过这种间接的社交方式,逐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克服社交障碍。

第三,教育资源得以分布式自治组织(DAO)化分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直点网”模式,将教师、学生、课程资源上链,通过发放Token(数字凭证)激励更多人进行优质内容创作与共享。例如,偏远地区高校可以接入名校课程智能体,学生通过贡献学习笔记获得Token,用于解锁进阶资源,形成去中心化的教育生态。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还促进了教育公平。学生不再受限于地理位置,可以接触到更广泛、更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获得相应的奖励。这种基于区块链的教育资源分配方式,为教育行业带来了创新和变革。

DeepSeek的技术优势不仅仅局限于教育领域,它实际上推动整个社会进入了一个“认知平权”的新时代。在这个时代,终身学习的“无边界课堂”变得触手可及,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为每个人量身定制学习路径,让原本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转化为富有沉浸感的学习场景,使学生更容易掌握。例如,当一位中年人士决定转行时,只需将职业目标输入DeepSeek系统,它便能自动分析并拆解出实现该目标所需掌握的技能树。DeepSeek系统会进一步关联相关的微课程和实战案例,甚至模拟出面试场景,帮助用户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战演练。除此之外,DeepSeek还允许用户通过增强现实(AR)技术重走“丝绸之路”,与虚拟的历史人物进行对话,深入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融与互动。DeepSeek在情感连接方面的“AI增强”功能也值得一提,它能够模拟出多样化的社会情境,例如跨文化冲突、代际沟通等,引导用户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去理解他人的视角和感受。年轻父母可以利用DeepSeek体验“儿童视角”,从而更好地理解孩子的需求和想法;而子女们则可以通过其“老年化身”直观地感受到长辈在生活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境,这有助于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相互理解。

以DeepSeek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可能会推动教育产业跳出传统商业模式,转而构建以认知价值为核心的生态系统。一是SaaS(软件作为服务)平台“精准赋能”。教育机构采用DeepSeek驱动的SaaS系统,实现“千人千面”的教学管理。例如,系统自动识别班级整体认知短板,为教师生成分层教学方案;同时分析学生情绪热力图,预警心理风险,将教师从行政事务中解放出来,专注于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二是IP化知识生产。教育内容从标准化课件升级为“认知IP”。例如,可以将一门课程解构为不同模块,每个模块由AI生成跨学科扩展包(如哲学+脑科学),教师可以像拼乐高一样组合IP,满足小众学习需求。三是元宇宙教育生态。在“Life++”理念下,教育元宇宙可成为虚实融合的认知实验室。例如,医学院学生可以在虚拟手术室练习操作,失误会被AI标记并生成对应的三维解剖报告;历史系学生则可化身敦煌画匠,在元宇宙中参与壁画修复,技能数据同步至区块链简历,可以直接用于应聘或升学申请。

AI时代的空间重构:中国房地产行业与文旅行业的未来图景

在DeepSeek开启的“中国时刻”下,AI技术的爆发不仅重塑经济逻辑,更重新定义了物理空间的价值。房地产行业与文旅行业作为连接肉身栖居与文化记忆的核心载体,将在技术赋能与人文回归的双重驱动下,迎来从“功能空间”向“意义空间”的转型。

房地产行业处于从居住容器到“人机共生”的生态节点。在传统意义上,房地产的核心功能为提供空间资源。然而,在人工智能与元宇宙技术融合的背景下,房产的角色将转变为一个三维枢纽,它不仅承载着居住者的身体修养的功能,还促进了数字协作,并成为情感积累的场所。

其一,智能空间物理与数字的“双向接口”属性。一方面,房产通过物联网与AI管家深度融合,成为“会思考的空间”。例如,厨房可以根据家庭成员的健康数据自动规划菜谱,书房通过脑机接口优化学习环境,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另一方面,住宅作为元宇宙接入点,通过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设备将家庭空间拓展至虚拟世界。例如,客厅可以瞬间切换为跨国会议厅或沉浸式剧场,物理边界因技术消弭,但肉身的存在仍为体验赋予温度。这种双向接口属性不仅改变了我们与空间的互动方式,也重新定义了居住的概念,使得居住环境更加智能化、个性化。

其二,社区治理的DAO化转型。这种转型意味着传统物业模式将逐步被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自治组织(DAO)所取代。在这一新的模式下,业主们可以通过他们的数字分身,对社区的未来发表意见和进行投票,这使得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到社区的决策过程中⑪。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系统将实时分析公共数据,例如能耗数据和安全状况,为社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尽管如此,最终的决策仍然依赖于人类形成的共识,确保了社区治理的民主性和透明度。例如,当社区需要进行绿化改造时,居民可以通过链上投票的方式参与到方案的选择中。AI系统会模拟不同改造方案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并根据分析结果提供建议,帮助居民作出更加明智的选择。通过这种方式,社区治理不仅提高了效率,同时也彰显了民主参与的核心价值。

其三,房产价值的“人文溢价”现象不容忽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房产的基础居住需求正在被压缩,例如远程办公的普及减少了人们对于通勤的依赖。在这种背景下,房产的核心竞争力将逐渐转向文化赋能和情感价值的提升。历史街区的改造项目可以巧妙地嵌入到本土文化的AI导览系统,通过高科技手段让游客和居民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当地的历史和文化。而对于新建的社区而言,可以利用数字分身技术构建虚拟家谱墙,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强化“家”的代际记忆,还能让居民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连接。这些空间因为承载了集体的情感和记忆,而获得了长期的价值和意义。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文旅行业有望通过AI技术的落地实现历史景观的“数字孪生”以及文化IP的重生。数字孪生是一种虚实融合的复合技术,通过建立三维数字模型,将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实景复刻,在虚拟世界中打造一个“双胞胎”。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的历史景观,借助AI技术的支持,不仅可以突破传统“观光”旅游的局限性,还能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和互动的体验。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历史景观可以被精确地复制到数字世界中,游客可以在虚拟环境中以全新的方式探索和体验这些历史遗迹,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同时,文化IP的重生意味着那些曾经流行但可能已经淡出人们视线的文化元素和故事,可以通过AI技术的创新应用重新焕发活力,吸引新一代的受众。这不仅有助于文明的传承,还能促进个体在体验历史和文化的过程中实现人文意识的觉醒和自我认知的提升。AI技术在文旅行业的应用,将为历史景观的保护、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新的可能性,同时也为游客带来更加个性化和富有教育意义的旅游体验。

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为历史景观的展示带来了革命性的“双轨叙事”模式,这一模式既包括实体层面的体验,也涵盖了数字层面的互动。在实体层面上,借助人工智能增强现实(AR)技术,游客能够亲眼见证古建筑的原貌以及历史情景的生动还原。以圆明园遗址为例,当游客佩戴AR眼镜时,他们能够看到这座昔日皇家园林的辉煌景象,仿佛时光倒流,园林的盛况得以重现。与此同时,AI驱动的语音系统能够讲述不同视角下的殖民历史创伤,引导游客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批判性思考,从而获得更加丰富和深刻的历史体验。在数字层面上,人工智能技术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使得重要文物能够生成高精度的数字孪生体。游客可以在虚拟的元宇宙空间中,通过自己的数字分身,与虚拟的青铜器等文物进行互动,例如触摸、拆解,甚至深入学习和探索这些文物的工艺细节和历史背景。尽管如此,实体参观所带来的仪式感,比如亲手触摸古老砖石的质感,依然是任何数字技术都无法替代的核心体验,它为游客提供了与历史直接对话的独特感受。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文旅IP的“超域共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和发展。地方文化IP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景区,而是通过人工智能的创作和用户的共同参与,实现了跨媒介生态的裂变式增长。以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为例,通过DeepSeek技术,我们可以创造出个性化的数字分身,让游客在元宇宙的世界里与之共舞,并且能够生成属于自己的专属非同质化通证(NFT)。与此同时,线下景区也提供了壁画修复体验工坊,让游客能够亲身参与到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来。这种“虚实共生”的模式不仅极大地扩大了文化IP的影响力,而且有效地避免了文化符号的庸俗化,保持了文化的原汁原味。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小众旅行的“深度觉醒”得以实现。通过AI算法,可以根据用户的心智模型,例如性格测试结果和阅读偏好等,推荐个性化的文化旅游路线。例如,假设有一位哲学爱好者计划前往曲阜孔庙进行一次文化之旅。在这种情况下,AI导游能够结合这位旅行者曾经阅读过的《论语》篇章,动态地生成一段王阳明与孔子之间的虚拟对话。这样的旅行体验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打卡”活动,而是通过技术的力量,激活了个体与历史之间的深层共鸣,让旅行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人工智能技术非但不会削弱物理空间的价值,反而通过增强现实与虚拟协作的手段,进一步凸显其人文内涵。在未来的房地产领域,住宅将超越其基本的庇护功能,成为承载代际记忆的“生物硬盘”;历史景观亦将超越旅游观光的层面,成为文明基因的“活态实验室”。在这一技术变革的浪潮中,中国所拥有的五千多年文化积淀为技术应用打开了广阔的“意义空间”,而“家国同构”的传统智慧则为虚拟与现实的和谐共生提供了伦理支撑。坚持“修身齐家”的理念,是我们在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中,构建人性化的空间环境,确保每个空间成为诗意栖居的见证的关键。

DeepSeek以其低成本、高可解释性的技术路线,不仅打破了传统依赖数据堆叠的“规模效应”垄断,更引发了教育、房地产、文旅等领域的范式革新:教育迈向“认知平权”,通过个性化学习与区块链资源分配实现终身赋能;物理空间转型为“人机共生”节点,历史景观借助数字孪生技术重焕文化活力。我们提出的“Life++”愿景,强调人类与数字分身的协同进化将释放个体潜能,推动社会认知跃迁。中国凭借深厚文化积淀与“家国同构”智慧,在技术普惠与人文价值平衡中探索出一条独特路径,不仅引领本土产业变革,更为全球AI发展提供了兼顾创新与伦理的新范式,彰显了技术赋能文明演进的深远意义。

(作者为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湖北美术学院创新学院硕导、清华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流动站出站博士后蔡天琪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释】

①Sutton, Richard. "The bitter lesson." Incomplete Ideas (blog) 13, no. 1 (2019): 38.

②DeepSeek-AI. DeepSeek-V3 Technical Report [OL/DB]. https://github.com/deepseek-ai/DeepSeek-V3/blob/main/DeepSeek_V3.pdf

③Stanford Institute for Human-Center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Index: State of AI in 13 Charts [OL/DB]. https://hai.stanford.edu/news/ai-index-state-ai-13-charts

④DeepSeek-AI. DeepSeek-R1: Incentivizing Reasoning Capability in LLMs via Reinforcement Learning [OL/DB]. https://github.com/deepseek-ai/DeepSeek-R1/blob/main/DeepSeek_R1.pdf

⑤蔡恒进:《论智能的起源、进化与未来》,《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年第20期,第24—31页。

⑥⑧⑨蔡天琪、蔡恒进:《DeepSeek的技术创新与生成式AI的能力上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4期,第136—143页。

⑦蔡恒进、蔡天琪:《类人意识与类人智能》,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4年,第3—12页。

⑩蔡恒进、蔡天琪:《基于赫布理论的在线分组学习模式》,Proceedings of 201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EER 2013) Volume 2.(《2013教育及教育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社会科学Ⅱ辑),第173—177页,2013年。

⑪蔡恒进、耿嘉伟、蔡天琪:《元宇宙:数字时代的未来治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02—207页。

责编/谢帅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