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整个循环系统畅通,经济发展就有利。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独特优势和稳定发展引起了广泛关注。习近平经济思想中的循环观,为理解和应对当前全球经济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基本观点,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循环和资源循环着眼,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塑造中国竞争新优势。
一、习近平经济思想中的循环观的内涵及特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不能长时间停摆。”[1]习近平经济思想中的循环观,既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循环论述的营养,又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发扬光大了两大理论渊源,不断开拓,守正创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一)新发展格局下的循环经济和循环发展
习近平经济思想中的循环观,集中在经济循环方面。经济循环,就是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依次转化形成的经济运动整体。其目的是推进各环节高效畅通,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2]
经济循环畅通的基础在于国民经济系统内各环节的动态平衡。尽管不同国家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面对不同的主要矛盾和不同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宏观政策的发力点对各个环节有所不同,但要实现经济长期的行稳致远,还须各环节协同发力,在保证各阶段分别运行顺畅的基础上,实现彼此之间相互适应、有效联结、有序转化。
(二)新发展格局是对马克思主义循环观的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就像人们讲的要调理好统摄全身阴阳气血的任督二脉。经济活动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从而实现循环流转”。[3]“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4]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要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要通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措施,使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经济循环与循环经济
经济循环包含资源循环,循环经济就是基于资源循环的经济。在物质变换理论中,马克思深入探析了经济学以及物质变换的两个不同领域的关联性,涵盖了自然界、人类与整个社会体系的多种内在关联性。马克思指出:“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5]他还多次强调:“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物质。”[6]强调了对废弃物的“分解”和“再利用”,这一原则源自他在《资本论》中对于“生产排泄物”问题的专门讨论。这一理论对于理解循环经济中的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回收等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注重发展循环经济,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是朝阳产业,使垃圾资源化,这是化腐朽为神奇,既是科学,也是艺术”[7]“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8]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建设,完善市场机制,促进技术创新以及绿色消费模式的建构,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024年10月18日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由国务院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该公司就是落实循环观、发展循环经济,专业从事资源循环利用,承担打造全国性、功能性资源回收再利用平台的重要任务。
二、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中的循环观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就是国民经济循环畅通高效。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尤其是其循环观,指导和推动经济循环,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链水平。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通过科技创新,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例如,在人工智能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教育、交通等领域的应用,提高相关产业的智能化水平。如在新能源领域,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升我国在全球新能源产业链中的地位。
二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升级。首先是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鼓励企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居民收入;通过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工资集体协商等措施,提高居民工资水平;健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居民后顾之忧,提高消费信心;减轻居民负担:降低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消费成本。其次是优化消费环境。提升消费服务质量:加强市场监管,打击假冒伪劣,提高商品和服务质量,提升消费体验;完善交通、物流、通讯等基础设施,提升消费便利性。再次是促进消费升级。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打造高质量消费供给体系,引导企业增加性价比高的商品和服务供给;顺应消费升级趋势,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大力推动绿色消费;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发展首发经济,大力发展数字消费、健康消费,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积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
三是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优化经济布局。要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区域间优势互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和承接,优化全国经济布局。
四是全面深化改革,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深化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市场的改革,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激发市场活力。把物流、商流、价值流、信息流以及信用体系、金融支持体系结合起来构成大流通,推动物流业和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
五是坚持绿色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绿色发展是资源循环的必然要求。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加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等措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三、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中的循环观深入分析当前世界经济形势
我们不仅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还要深入分析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从容应对,积极作为,为构建人类使命共同体作出中国贡献。要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这是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不二选择。首先,要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这包括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推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贸易投资合作,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加快制度型开放步伐,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其次,需要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同时,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再次,优化贸易双向布局,拓展多元化进口渠道,积极开拓国际贸易市场。加快内外贸一体化改革,深化内外贸一体化试点,支持企业内外贸一体化经营。
(作者秦尊文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沈涛系武汉市青山区人民政府公务员)
注释: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93页。
[2]习近平:《经济工作必须统筹好几对重要关系》,《求是》,2025年第5期。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176页。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156页。
[5]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5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5页。
[7]《习近平在湖北考察改革发展工作时强调 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脚踏实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人民日报》2013年7月24日。
[8]习近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求是》2023年第22期。
